
在儿童用药过程中,许多家长存在“把成人药掰一半喂孩子”的误区。然而,儿童并非缩小版的成人,其生理特点与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错误用药可能导致药物中毒、治疗失败甚至终身伤害。本文将揭示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并提供科学用药建议,帮助家长守护孩子的用药安全。
儿童用药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成人药量减半
许多家长认为,儿童用药只需将成人剂量减半即可。然而,这种做法忽视了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的特点,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相差较大,简单减量可能导致过量或者无效。
误区二:随意混合用药
家长常将多种药物混合服用,希望达到“叠加疗效”。某家长因孩子咳嗽,同时服用止咳糖浆、化痰药和抗生素,结果导致药物成分叠加,引发肝功能异常。复方制剂中往往含有相同成分,混合用药易造成剂量超标。
误区三:迷信贵药或新药
部分家长认为“贵药=好药”,或盲目追求新药。某家长为治疗孩子普通感冒,购买进口抗病毒药物,结果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药物疗效取决于是否对症,而非价格或新旧。
误区四:滥用抗生素
孩子一感冒就用抗生素,是家长的常见做法。某家长因孩子咳嗽,自行使用头孢类抗生素,结果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发腹泻。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病毒性感冒使用抗生素无效,且易产生耐药性。
误区五:中药/中成药“纯天然=安全”
中药≠无毒,儿童肝肾更易受损伤。如小儿惊风散成分含有朱砂,需经医生严格评估风险,勿自行用药。
儿童用药的科学原则
1.精准计算剂量
常用方法包括如下:
按体重计算:如每日剂量=儿童体重(kg)×每日每千克体重剂量(mg/kg)。
例如,某抗生素儿童每日剂量为20mg/kg,一名15kg儿童每日剂量为300mg。
按年龄计算:适用于营养补充剂等剂量要求不严格的药物。例如,为预防佝偻病,建议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800U/d,0~1岁400U/d,1~18岁400~800U/d,以防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保证婴幼儿及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所需。
按体表面积计算:适用于化疗药、激素类等药物。
(1)体重≤30kg的小儿体表面积计算:体表面积(m²)=体重(kg)×0.035+0.1(m²)
(2)体重>30kg的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小儿体表面积(m²)=1.05+[体重(kg)-30(kg)]×0.02(m²)
以上公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和需求进行选择和应用。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计算方法可能会得到略有不同的结果。
2.优先选择儿童专用剂型
选择儿童专用剂型,如滴剂、混悬液、颗粒剂等易于吞咽的剂型和外用栓剂(适用于呕吐无法口服的情况),避免使用片剂或胶囊,以防窒息风险。例如,布洛芬混悬液适用于儿童退热,而片剂可能难以吞咽。
3.严格遵循用药时间
药物疗效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例如,抗生素需每日固定时间服用,以维持血药浓度稳定。漏服或重复服药均可能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4.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儿童反应。若出现皮疹、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三、家长必知的用药安全建议
1.咨询专业医师:用药前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说明儿童年龄、体重、过敏史等信息。
2.仔细阅读说明书:关注禁忌症、不良反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关键信息。
3.使用精确计量工具:如量杯、滴管等,避免使用汤匙等不准确工具。
4.避免食物干扰:服药前后1小时内避免饮用牛奶、果汁等,以防影响药效。
5.不轻信“纯中药无副作用”宣传,用药前核查好成分。
6.建议记录用药情况,避免重复或漏服。
结语
儿童用药安全无小事。孩子的健康只有一次,科学用药是守护他们的第一道防线!家长需摒弃“成人减半”的错误观念,遵循科学用药原则,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任何不确定时,先问专业医生!唯有以严谨态度对待儿童用药,方能在疾病治疗中走得更稳、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