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明炎  单位:河南信合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2
1816

在胃镜检查报告中,“胃息肉”是一个常见的诊断结果,很多人看到这个词会立刻联想到癌症,从而陷入不必要的恐慌。事实上,胃息肉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只要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就能有效降低健康风险。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到胃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就像胃壁上长出的“小肉疙瘩”。其大小差异较大,小的仅几毫米,大的可达数厘米。从病理类型来看,胃息肉主要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其中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占比最高,恶变风险极低;而腺瘤性息肉虽占比较低,但存在一定的恶变潜能,需要重点关注。

胃息肉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诱因之一,这种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黏膜慢性炎症,进而引发息肉增生。此外,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胆汁反流、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部疾病,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缺乏膳食纤维摄入等,都可能增加胃息肉的发生风险。遗传因素在某些息肉的形成中也起到一定作用,部分家族性息肉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胃息肉。

大多数胃息肉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往往是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恶心、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与普通胃病相似,难以通过症状自行判断是否存在息肉。当息肉较大或位置特殊时,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极少数情况下,较大的息肉可能会引起幽门梗阻,导致剧烈呕吐。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最准确、最直接的方法,不仅能清晰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位置,还能在检查过程中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无痛胃镜的普及让检查过程更加舒适,患者无需过度恐惧。一般来说,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长期胃部不适、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高危因素者,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息肉。

对于胃息肉的治疗,需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类型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方案。对于直径小于0.5厘米、无明显症状的炎性或增生性息肉,若病理检查确认无恶变倾向,可暂时不进行特殊治疗,但需定期复查胃镜,观察息肉的变化情况,同时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病等基础疾病,调整生活习惯,部分息肉可能会自行消退。

对于直径大于0.5厘米、短期内明显增大、病理提示有腺瘤性改变或存在癌变风险的息肉,应及时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目前常用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包括高频电凝切除术、氩等离子体凝固术、黏膜切除术等,这些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患者一般1~2天即可恢复正常饮食。术后需遵医嘱服用药物促进黏膜修复,并定期复查胃镜,监测是否有复发。

预防胃息肉的发生,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首先,要注意饮食均衡,减少高盐、腌制、油炸食品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其次,要积极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家庭中注意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一旦确诊感染,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根除治疗。此外,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长期精神紧张,适当运动,增强胃肠功能,也有助于降低胃息肉的发生风险。

总之,胃息肉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防、可查、可治的疾病。只要我们正确认识胃息肉,定期进行胃部检查,发现息肉后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科学处理,就能有效保障胃部健康,远离不必要的担忧。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