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狂脱期”不是手术失败,而是毛囊在“搬家”
想象一下,当我们把一盆生长旺盛的绿植从阳台挪到客厅,它可能会暂时出现叶片发黄、蔫软的状态——这不是植物要死了,而是根系在适应新环境。毛囊移植也是同样的道理。
植发手术中,医生从后枕部提取的健康毛囊就像带着土壤的植物幼苗,需要在头顶的新“土壤”中重新扎根。这个过程中,毛囊会经历“应激反应”:原本的毛干(我们看到的头发)会因为营养供应暂时中断而脱落,医学上称为“休止期脱发”。这种脱落通常在术后2-4周开始,持续1-3个月,脱落量从几根到几十根不等,少数人可能会感觉“掉得比术前还多”。
值得注意的是,脱落的只是毛干,毛囊的“根”其实在新位置悄悄扎根。就像种子落地后先长根、再发芽,毛囊在适应新环境时,会暂时停止长毛,把能量用在扎根上。
二、毛囊的“休眠周期”:为什么有的头发先长出来?
细心的人会发现,狂脱期并非所有头发都同步脱落,有的掉得早,有的掉得晚,甚至有些头发始终没掉。这和毛囊的“生物钟”有关。
我们的头发始终处在“生长-退行-休止”的循环中:生长期的头发每月能长1厘米左右,可持续2-6年;之后进入退行期,毛囊收缩,头发停止生长;最后是休止期,旧发脱落,为新发腾出位置。
植发时提取的毛囊中,约70%处于生长期,30%处于休止期。那些原本就快脱落的休止期毛囊,移植后会很快完成“使命”,在术后1个月左右就掉光;而生长期的毛囊因为被“强行搬家”,会被迫提前进入休止期,脱落时间稍晚。等到所有毛囊完成适应,就会集体进入新的生长期——这就是为什么狂脱期结束后,头发会“突然”一起冒出来。
三、如何判断头发“还能长回来”?看这3个信号
很多人在狂脱期会忍不住拔一根头发看根部:如果根部是白色的“小疙瘩”,就会担心毛囊坏死。其实,只要毛囊还在,头发就一定能长回来,这3个信号可以帮你判断:
毛囊口依然清晰:用手轻轻拨开头皮,如果能看到一个个小黑点(毛囊口),说明毛囊没有闭合;
脱发量逐渐减少:狂脱期通常先经历“掉得多”,再慢慢减少,若持续大量脱发超过3个月,才需要就医;
触摸头皮有扎手感:即使头发掉了,毛囊扎根的地方会有细小的毛茬,摸起来有点扎手,这是新生发的前奏。
曾有患者在狂脱期因为过度焦虑,每天数掉落的头发,结果导致失眠、免疫力下降,反而延长了恢复期。其实,就像播种后需要耐心等待,毛囊扎根也需要时间,过度关注反而会帮倒忙。
四、给毛囊“搭把手”:4个加速恢复的小技巧
虽然狂脱期是正常过程,但科学护理能让毛囊“扎根”更顺利:
温和清洁:术后1周用医生推荐的温和洗发水,水温控制在38℃左右(接近体温),避免用力揉搓种植区;
补充“毛囊营养餐”:蛋白质(鸡蛋、鱼类)、维生素B族(坚果、深绿色蔬菜)、锌元素(牡蛎、南瓜子)能为毛囊提供能量,但不用刻意吃补品,均衡饮食更重要;
减少头皮刺激:术后3个月内避免染烫、暴晒,戴帽子时选择宽松的棉质款,防止摩擦毛囊;
调整心态:焦虑会让头皮血管收缩,影响毛囊供血。可以试试每天深呼吸10分钟,或通过散步、听音乐转移注意力。
五、这些情况需要警惕:不是所有脱发都叫“狂脱期”
虽然大部分狂脱期都是正常现象,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能是毛囊出了问题,需要及时联系医生:
脱发区域出现红肿、疼痛或流脓;
狂脱期超过4个月,且没有任何毛茬长出;
非种植区的原生发突然大量脱落。
这些可能是感染、毛囊存活率低或原生发继续萎缩的信号,早干预才能避免问题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