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髋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终极手段,而术后康复的质量直接决定患者功能恢复程度。传统康复模式强调“卧床静养”,但现代快速康复理念(ERAS)通过多学科协作,已实现术后次日即可下地行走的突破。
认识髋膝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置换术通过使用金属、陶瓷和高分子聚乙烯等材料,制作与人体髋关节相匹配的人工关节假体,植入体内替代病变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关节功能。而快速康复(ERAS)是一种外科理念,它利用循证医学验证的方法,对围手术期患者进行综合管理,目的是减少应激反应,预防器官功能障碍,加快康复,降低并发症,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髋膝关节置换术的全流程
1.术前准备
术前宣教:医护人员会向患者详细讲解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原理,让患者了解手术如何进行、预期达到的效果,同时明确康复目标,使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有清晰的认知。
基础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即通过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还有股四头肌收缩训练,增强大腿肌肉力量,为术后恢复奠定基础。
心理干预:针对患者对手术的担忧和恐惧,医护人员会进行心理疏导,介绍成功案例,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强其康复信心。
合并症管理: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的患者,会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调整饮食、规范用药,确保患者在手术前身体状况稳定,降低手术风险。
2.术中
微创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患者恢复至关重要,可减少创伤、出血和感染风险,加速恢复。假体选择需考虑患者情况,骨水泥型适合早期负重,非骨水泥型则有利于长期稳定;多模式镇痛麻醉优化可减轻术后疼痛,提升舒适度,促进快速康复。
3.术后
术后24小时内:术后6小时后,患者进食后,护士评估肌力符合要求,开始在床边坐起或站立。
术后第1日:理疗师指导开始步态训练,练习走路。
术后第2日:增加髋膝关节屈伸练习(屈髋<45°),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关节脱位。
术后3-5日:在医护指导下尝试扶助行器行走,逐步延长活动时间至30分钟/次。
术后1周:借助助行器独立行走,强化肌力训练(如坐位伸膝、抗阻抬腿)。
术后4周:关节活动度恢复至90°,可尝试上下楼梯训练。
4.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
禁忌动作:术后3个月内避免盘腿、下蹲、坐矮凳,防止关节脱位。
睡眠姿势:侧卧时双腿间垫枕,保持患肢外展15°-30°。
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X线,评估假体位置及骨愈合情况。
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参与家务活动(如叠衣服、整理桌面),增强康复信心。
术后居家模拟空间指导
1.模拟空间的核心要素
床的高度:调整至患者髋关节高度(约45-50cm),便于侧身转移。
椅子选择:坐高≥45cm,带扶手,避免坐矮凳或沙发。
卫生间改造:安装扶手、防滑垫,使用坐便器,避免弯腰穿鞋。
2.具体训练方法
床-椅转移:患者健侧下肢屈曲,健足及双肘支撑,缓慢移动至椅面,保持患肢外展。
模拟如厕:练习从坐位到站立的过渡,双手紧握扶手,避免患肢过度用力。
模拟上下楼梯:遵循“健肢先上,患肢先下”原则,使用助行器保持平衡。
3.居家环境优化建议
移除障碍物:保持走廊畅通,避免地毯、电线等绊倒风险。
夜间照明:在床边、卫生间安装感应夜灯,减少跌倒风险。
日常用品定位:将常用物品(如衣物、洗漱用品)放置在腰部至肩部高度,避免过度弯腰或踮脚。
总结: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快速康复是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通过科学康复流程与居家模拟空间训练,患者不仅能实现“次日下地”的突破,更能安全、自信地重返家庭与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