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雨  单位:都江堰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4
2975

内镜下切除肿瘤近年来逐渐成为微创治疗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消化道肿瘤(如胃肠道息肉、早期胃癌、早期大肠癌)以及肺部小结节等疾病中广泛应用。许多人好奇,内镜下切除肿瘤是否真的能够做到“无创”?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详细探讨内镜下肿瘤切除的概念、技术特点、优缺点及适应症,希望为大家揭开内镜治疗的神秘面纱。

内镜下肿瘤切除是什么?

1.内镜下肿瘤切除的概念

内镜下肿瘤切除是一种借助内镜设备,通过天然腔道(如口腔、肛门、气道)进入体内,利用特殊器械对肿瘤进行切除的微创治疗方法。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它无需在体表开刀,仅通过内镜及其附件进行操作,因而创伤较小、恢复较快。

2.常见的内镜下肿瘤切除方式

内镜黏膜切除术:主要用于切除较小的、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如胃肠道息肉或早期癌变。通过注射液体抬高病变,再使用圈套器切除,并通过内镜收集标本进行病理检查。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适用于较大的、表浅的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此方法可以在黏膜下分离肿瘤,并整块切除病变组织,具有更高的完整切除率和准确的病理评估。

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用于消化道壁内来源的间质瘤或其他黏膜下肿瘤,通过在黏膜下建立隧道,从而实现肿瘤的完整切除。

内镜肺部小结节切除术:通过支气管镜精准定位并切除肺部小结节,适用于早期肺癌或良性结节的诊断和治疗。

3.内镜下肿瘤切除的优点

创伤小、恢复快:无需开腹或开胸,术后疼痛轻,恢复时间短。

住院时间短:大多数患者术后1-3天即可出院,减轻住院压力和费用负担。

并发症少: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肿瘤切除并发症更少,如术后出血、感染等发生率较低。

内镜下肿瘤切除是否“无创”?

1.“无创”概念的理解

从医学角度来看,“无创”通常指不对机体组织造成损伤、不留下创口的操作,例如超声、CT等影像检查。但内镜下肿瘤切除毕竟需要切除病变组织,实际过程中仍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因此,更准确地说,内镜下肿瘤切除属于“微创”而非“无创”操作。

2.内镜下肿瘤切除的创伤来源

黏膜损伤:切除肿瘤时不可避免地会切开部分黏膜,可能引起局部出血或轻度疼痛。

黏膜下剥离或隧道建立:ESD和STER等技术需要在黏膜下进行分离,这一过程会损伤黏膜下血管和神经,但通常较表浅,影响较小。

切除后的创面愈合:切除肿瘤后会留下一定面积的创面,需等待自愈或通过钛夹闭合伤口以促进愈合。

3.内镜下肿瘤切除的并发症

出血:较常见,通常通过内镜下电凝、钛夹夹闭或注射止血剂处理。

穿孔: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出现需立即内镜下修补或外科手术干预。

感染:创面感染概率较低,但术后仍需观察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指标,以预防并发症。

术后狭窄:较大范围的切除可能导致术后瘢痕收缩,引起消化道狭窄,但可通过内镜下扩张治疗缓解。

内镜下肿瘤切除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1.适应症

消化道早期癌症:如早期胃癌、早期结直肠癌,但需确认肿瘤未突破黏膜层或黏膜下浅层,且无淋巴结转移。

消化道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锯齿状息肉等癌前病变。

黏膜下肿瘤:如胃肠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适合通过STER进行完整切除。

肺部小结节:尤其是高风险的磨玻璃样结节,可通过内镜下切除并进行病理分析。

2.禁忌症

肿瘤已侵入深层:如已突破黏膜下层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应考虑外科手术或综合治疗。

凝血功能异常:有出血倾向或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术前需停药或调整。

严重器质性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不能耐受麻醉或手术者。

总结

内镜下肿瘤切除虽然创伤小、恢复快,但严格来说并非“无创”操作。它属于微创手术范畴,既有其独特的优势,如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又存在一定的创面损伤和并发症风险。通过合理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术中操作和严谨的术后管理,内镜下肿瘤切除已逐渐成为早期肿瘤和部分良性病变的重要治疗手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