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凌晨两点,卧室里只剩钟表的滴答声,你盯着窗帘缝隙里的微光,白天的画面却在脑子里反复播放:客户没回复的消息、伴侣随口的一句抱怨、孩子没写完的作业……你翻个身,忍不住骂自己“太矫情”,不过是些日常小事,怎么就搅得人睡不着?那些让你辗转难眠的情绪,从不是“矫情”的代名词,而是你的心理在深夜里拼命发出的“需要被看见”的求救信号。
情绪是失眠的“隐形推手”,不是“矫情”,是“预警”
很多人把失眠简单归为“睡得少”,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临床统计显示,约85%的慢性失眠患者,其睡眠问题根源都与“未被处理的情绪”相关。这些情绪不像伤口红肿、体温升高那样有明确体征,却会悄悄潜伏在睡眠的“后台”,成为护理中容易被忽视的隐患。
对术后患者来说,它可能是担心伤口愈合不良的焦虑,是害怕给家人添麻烦的愧疚;对长期慢性病患者而言,或许是对病情反复的不安,是对未来治疗的迷茫;就连我们护理人员自己,也可能因夜班忙碌、患者突发状况,把疲惫与压力压在心底。你以为这些情绪会随时间消散,可实际上,当身体进入睡眠准备状态,大脑的“情绪防御机制”会逐渐放松,那些被压抑的感受就会趁机冒出来。情绪压得越久,越容易在深夜“爆发”,让神经持续紧绷——这就是为什么患者明明身体疲惫,却总在凌晨醒来后再也睡不着,也是我们护理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非生理失眠诱因”。
否定情绪,会让睡眠陷入“恶性循环”
这其实是很多患者,甚至护理人员都会陷入的误区:总觉得“否定情绪就能解决问题”,却不知道每一次自我批判,都是在给心理叠加压力。对患者来说,情绪没被看见,会形成“担心病情→失眠→血糖/血压波动→更担心病情”的循环;对我们护理人员而言,忽略自身情绪,也可能导致“夜班焦虑→睡眠不足→工作注意力不集中→更焦虑”的困境。更关键的是,长期否定情绪会打乱身体生物钟,让“偶尔失眠”变成“慢性睡眠障碍”,不仅影响患者康复进度,也会降低我们的护理效率与质量。
“看见情绪”,是改善睡眠的“第一步”
在睡眠心理科,我们不会让患者“别想太多”,反而会引导他们“好好和情绪对话”。这里有个简单的“睡前情绪梳理法”,很多患者试过都觉得有用:你可以在床头放一张纸和一支笔,睡前花5分钟写下三件事:
1.今天让我不舒服的事:不用写得太详细,哪怕只是“客户没回消息”“老公忘了纪念日”这样的小事也可以;
2.我当时的感受:是焦虑、委屈,还是生气?不用评判自己的情绪,比如“我因为客户没回消息而焦虑,这很正常”;
3.我现在能做什么:如果暂时没解决办法,就写“明天再处理”“先好好睡觉”。
有位患者说,第一次写的时候,她写下“因为孩子考试不及格而烦躁”,写完突然发现,自己不是“矫情”,只是担心孩子的学习却不知道怎么帮他。那天晚上,她没再强迫自己“别多想”,反而很快就睡着了。其实情绪就像深夜里的孩子,你越不让它说话,它越哭闹;而你只要停下来听听它的需求,它反而会安静下来。
用“温和回应”代替“自我批判”,找回安稳睡眠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患者,甚至护理同行,都习惯用“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情绪——患者会说“我怎么这么脆弱,这点疼都忍不住”,我们会自责“我怎么这么不专业,居然会因为患者的质疑难过”。但这种态度只会让情绪更压抑,反而加重失眠。
其实,无论是护理患者还是自我调节,“温和回应”都比“自我批判”更有效。对患者,我们可以说“你因为伤口疼睡不着,说明你在关注身体恢复,这不是矫情”,或“你担心治疗效果,是对健康负责,很正常”;对自己,也可以在夜班后告诉自己“今天我已经尽力做好护理工作了,累了就该好好休息”,或“被患者误解会难过,说明我在意这份工作,这不是玻璃心”。
睡眠从不是“忍一忍”就能解决的事,情绪也从不是“矫情”的代名词。对患者而言,被看见的情绪能帮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加快康复;对护理人员来说,接纳自己的情绪,才能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工作。下次再遇到失眠时,别着急骂自己“矫情”,试着停下来,像护理患者一样温柔对待自己——当情绪被看见、被接纳,安稳的睡眠自然会悄悄回到身边。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