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医学的庞大体系中,医学临床检验(简称临检)就像是一个个精准的“探测器”,深入人体的微观世界,为我们的健康状况提供关键信息,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学临检的概述
医学临检是对取自人体的各种标本,如血液、尿液、粪便、痰液、组织等进行实验室检查的学科。它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技术和方法,分析这些标本中的细胞、化学成分、微生物等,从而发现疾病的迹象。临检就像一个全面的健康扫描仪,无论是潜在的感染、代谢紊乱、血液系统疾病,还是器官功能异常,都可能在检验结果中露出“蛛丝马迹”。
常见临检项目及其意义
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检查项目。其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可以反映人体是否存在贫血。如果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可能是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多种贫血类型的表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则是身体免疫系统的“晴雨表”。白细胞总数升高可能提示身体有炎症,比如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增多;而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能会增加。血小板计数对于评估凝血功能很重要,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多则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血生化检查:血生化检查涵盖了众多项目。血糖检测能诊断糖尿病,正常空腹血糖值一般在3.9-6.1mmol/L,高于这个范围可能提示糖尿病或其他糖代谢异常。血脂检查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肝功能检查中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通常意味着肝细胞受损,可能是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原因。肾功能检查中的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则提示肾功能受损,可能是由肾脏疾病导致的。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对于手术、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可以反映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如果这些指标异常延长,可能导致出血不止;而缩短则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尿液检查。尿常规:尿常规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尿液中的红细胞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结石、炎症、肿瘤等问题,比如结石在泌尿系统移动时可能划破尿路黏膜,导致血尿。白细胞增多则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蛋白阳性可能是肾脏疾病的信号,如肾小球肾炎,因为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只有极微量的蛋白。此外,尿糖、尿酮体等检查对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监测也有重要意义,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时,可能出现尿糖阳性,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会显著升高。尿沉渣检查:尿沉渣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细胞、管型、结晶等。不同类型的管型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有特异性,比如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白细胞管型提示肾盂肾炎。
粪便检查。粪便检查可用于肠道疾病的诊断。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早期表现,虽然出血量可能很少,但提示可能存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癌等疾病。粪便中的白细胞增多可能提示肠道炎症,如细菌性痢疾。此外,检查粪便中是否有寄生虫卵可以诊断肠道寄生虫病。
临检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在疾病诊断方面,临检结果就像拼图的碎片,医生通过综合分析这些结果来拼凑出疾病的全貌。在治疗过程中,临检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比如,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通过定期检查血常规,可以了解骨髓抑制情况,调整化疗药物的剂量。对于使用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凝血功能检查可以指导药物剂量的调整,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检结果的解读与注意事项
虽然临检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正确解读它们至关重要。一方面,许多因素会影响检验结果,如饮食、运动、药物等。另一方面,单一的检验结果异常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疾病,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医学临检如同健康的“守护卫士”,通过精准的检测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我们应该重视临检,同时也需要了解它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与医生合作,维护自身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