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医学领域,放射科增强检查凭借其精准的成像效果,已成为诊断各类疾病的重要手段。无论是CT增强扫描、血管造影还是其他影像检查,通过注射造影剂使特定部位显影,能帮助医生更清晰地观察病变。然而,这类检查中不可避免的电离辐射问题,始终是医护人员与患者关注的焦点。作为检查流程中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理人员,掌握科学的辐射防护方法,不仅关系到自身健康,更是守护患者安全的重要责任。
认识电离辐射:增强检查中的潜在风险
增强检查主要利用X射线等电离辐射穿透人体,通过造影剂的辅助作用形成清晰影像。虽然单次检查的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但电离辐射会与人体细胞发生作用,破坏细胞内的DNA等重要结构,引发生物效应。长期或过量的辐射暴露,会增加患癌风险、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对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危害更大。
对于护理人员而言,频繁参与检查工作,日积月累的低剂量辐射暴露也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策略
时间防护:争分夺秒,减少暴露。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与暴露时间直接相关。护理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应尽量缩短在辐射环境中的停留时间。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充分准备:提前备好检查所需物品,如造影剂、注射器、防护用品等,避免因反复进出检查室而增加暴露时间。熟练操作:通过定期培训,提升注射造影剂、协助患者摆位等操作的熟练度,确保检查高效完成。紧急情况处理:制定应急预案,遇到设备故障、患者不适等突发状况时,能迅速解决问题,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距离防护:保持安全距离,降低辐射剂量。辐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距离辐射源越远,受到的辐射剂量越低。护理人员应注意:
规范站位:在设备曝光时,退至距离辐射源2米以外的安全区域,避免近距离接触球管等辐射源。使用辅助工具:借助长柄器械、遥控注射器等设备完成操作,在保证检查质量的同时,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优化设备布局:合理安排检查室设备,将操作台设置在散射辐射较少的位置,减少间接辐射暴露。
屏蔽防护:专业装备筑牢安全防线。正确使用防护用品:进入检查室前,穿戴含铅防护服、铅围脖、铅眼镜等装备,重点保护甲状腺、胸部、眼睛等敏感部位。定期检查维护:定期检查防护装备是否破损、老化,及时更换失效的防护用品,确保防护效果。利用环境防护:合理使用检查室的铅门、铅屏风等固定防护设施,为自身增添额外的防护屏障。
患者辐射安全的全流程保护
检查前:严格评估,充分沟通。适应证把关:协助医生严格筛选检查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对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若非病情必需,尽量选择非辐射检查手段(如超声、磁共振成像)。风险告知: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检查目的、流程和潜在辐射风险,确保其充分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健康评估:仔细询问患者病史,重点排查肾功能不全、造影剂过敏等禁忌证,防止因检查引发不良反应。
检查中:精准操作,重点防护。体位固定:协助患者摆好体位,使用固定装置确保检查过程中身体稳定,避免因移动导致图像模糊而重复扫描,增加辐射剂量。造影剂安全使用:严格按照规范注射造影剂,控制剂量和速度,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注射并启动急救措施。敏感器官防护:在不影响检查效果的前提下,使用铅防护用品遮盖患者甲状腺、性腺等对辐射敏感的部位,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检查后:持续观察,科学指导。留观与监护:检查结束后,让患者在观察区留观30分钟,密切监测有无造影剂不良反应,如皮疹、恶心、呼吸困难等,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多喝水,加速造影剂排出;提醒患者若后续需再次接受辐射检查,主动告知医生既往检查情况,以便合理安排检查方案。心理疏导:对于因辐射担忧而产生心理压力的患者,给予安慰和解释,帮助其消除顾虑。
总结
放射科增强检查中的辐射安全防护,既是护理人员的职业责任,也是对患者健康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运用时间、距离、屏蔽三大防护原则,严格把控患者检查全流程,持续提升防护意识与技能,护理人员能够有效降低辐射风险,为医患双方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