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光通明的急诊大厅,监护仪的警报声与轮床滚动的轱辘声交织成一首紧张的生命交响曲。分诊台前,护士一边快速记录患者信息,一边用沙哑的嗓音安抚着焦急的家属;抢救室内,护士长正跪在病床上为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汗水顺着防护面罩滴落……这是急诊护士的日常,也是他们守护生命的24小时。
一、与时间赛跑的“生命分诊员”
08:00 交接班时刻当城市尚未完全苏醒,急诊护士已完成“床边交接”,核对患者生命体征、检查抢救设备状态、确认特殊药物用量。护士长会重点强调夜间新收治的危重患者情况:“5床,急性心梗,已溶栓,需持续监测ST段变化”;“11床,消化道大出血,血红蛋白58g/L,每15分钟测一次血压”;“18床……”
09:30 分诊台“风暴”随着早高峰来临,分诊台迎来第一波高峰。护士需在30秒内完成初步评估:
红色标签(危急):呼吸心跳骤停、严重创伤、过敏性休克,立即送抢救室。
黄色标签(紧急):胸痛、腹痛、高热惊厥,5分钟内安排就诊。
绿色标签(非紧急):皮肤擦伤、轻度感冒,引导至候诊区。
二、多线程作战的“全能战士”
11:00 抢救室“战场”一名车祸伤患者被推入抢救室: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左侧气胸、右小腿开放性骨折。护士需同时完成:
1.开放两条静脉通路,快速输注红细胞悬液和平衡液。
2.协助医生进行胸腔闭式引流,观察引流液颜色和量。
3.预判患者可能发生脂肪栓塞,提前准备糖皮质激素和利尿剂。
4.安抚因恐惧而挣扎的患者,确保操作顺利进行。
13:00 急诊留观区的“隐形守护”在嘈杂的留观区,护士需像“侦探”般敏锐:
发现哮喘患者使用沙丁胺醇后仍呼吸急促,及时调整氧流量并通知医生。
注意到老年患者频繁如厕,排查是否为低血糖或泌尿系感染。
阻止家属在走廊吸烟,避免诱发患者气道痉挛。
三、情绪风暴中的“定海神针”
14:00 创伤患者家属的“崩溃时刻”一名因高空坠落导致颅脑损伤的患者被宣布脑死亡,家属情绪失控。护士需:
1.用身体挡住激动的家属,保护医疗区域安全。
2.引导家属至私密空间,递上温水和纸巾。
3.联系社工介入,协助处理后续事宜。
4.返回病房,为其他患者调整床帘,维护治疗环境。
16:00 醉酒患者的“特殊挑战”一名酒精中毒患者因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护士需:
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法”清除气道异物。
准备吸引器,防止二次误吸。
监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协助气管插管。
面对患者的谩骂和踢打,保持专业冷静,完成救治后向家属解释病情。
心理调适:急诊护士需掌握“情绪隔离”技巧——在救治时全情投入,下班后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释放压力。某医院设立“情绪宣泄室”,配备沙袋和涂鸦墙,帮助护士缓解负面情绪。
四、暗流涌动的“生命哨兵”
17:3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判者”。
一名发热患者引起护士警惕:
引导患者至单独隔离间,穿戴防护装备。
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测量体温、血压、血氧。
采集咽拭子标本,联系疾控部门。
协调保安维持秩序,避免其他患者恐慌。
18:00 空巢老人的“温暖守护”一位独居老人因低血糖昏迷被送入急诊,护士发现其口袋里装着写满电话号码的纸条——全是120、110和社区电话。在等待家属期间,护士为老人擦脸、喂水,用棉被包裹其冰冷的双脚。家属赶到时,老人紧紧抓着护士的手说:“她比我闺女还亲。”
五、致敬生命守护者:平凡中的伟大
急诊护士的24小时,是1440分钟的持续战斗:
他们平均每天行走2万步,相当于15公里。
他们每年参与抢救患者超500人次,成功率保持在85%以上。
他们承受着生理极限和心理高压,长期倒班则导致生物钟紊乱。
然而,当被问及“为何坚持”时,他们的回答惊人相似:“看到患者转危为安时,所有的疲惫都值得了。”这份职业带来的成就感,支撑着他们在高压环境下年复一年地守护生命。护士的每一次奔跑,都是对生命的承诺。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专业、冷静和温情,在生死之间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