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路雨  单位:简阳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31
10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的"定海神针"——设备先进、专家云集、价格相对低廉。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些光鲜表象背后,公立医院正面临着一系列资源浪费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消耗着宝贵的医疗资源,更在无形中影响着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一、药品与耗材的"过度储备":从救命药到过期废品

走进任何一家公立医院的药房或器械科,都能看到堆积如山的药品和医疗耗材。这种现象背后是"宁多勿缺"的管理思维——生怕临床急需时缺货,于是大量采购囤积。但现实情况是,部分药品因更新换代快或使用量预测不准而积压过期;高值耗材如心脏支架、骨科螺钉等因规格繁多,常出现"买来用不上,要用买不到"的尴尬局面。

这种浪费直接导致三个后果:一是占用医院流动资金,挤压其他医疗投入;二是过期药品耗材需要特殊处理,增加环境负担;三是临床急需时反而可能出现"有储备却不能用"的困境。更严重的是,当医生知道某些药品经常短缺时,可能会被迫选择次优替代方案,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二、设备"重购置轻使用":躺在仓库里的"高科技"

公立医院存在明显的设备购置冲动——新院区建设要配新设备,学科评估要看设备档次,甚至个别科室存在"设备竞赛"现象。但许多昂贵设备如PET-CT、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实际使用率远低于设计产能。某三甲医院审计发现,一台价值3000万的质子治疗设备,年使用时间不足设计能力的40%。

设备闲置带来多重危害:首先是巨大的资金沉淀成本;其次是维护保养费用持续发生;最重要的是,当真正需要使用这些高端设备时,可能因缺乏熟练操作人员或配套流程而无法发挥最佳效能。有研究显示,设备利用率每提高10%,相关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可提升约3-5%。

三、人力资源的"结构性浪费":博士护士干着中专生的活

公立医院普遍存在"高配低用"现象:博士生在做本科生的工作,研究生在做专科生的工作,专家在开普通处方。这种人力资源错配源于僵化的编制管理和职称体系——高学历人才为保住岗位不得不从事与其能力不匹配的基础工作。某省调查显示,公立医院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中,约28%的时间花在与职称不相称的事务性工作上。

更隐蔽的浪费是专业人才的"碎片化使用"。外科医生上午做4台手术,下午被迫参加3个行政会议;护士长每天2小时写报表,3小时处理非护理事务。这种人才效能的损耗,最终表现为医疗服务效率下降和医疗质量波动。国际研究表明,医护人员时间利用效率每提高15%,患者平均住院日可缩短0.8天。

四、信息系统的"孤岛效应":数据多跑路,医生多耗时

公立医院信息化投入动辄上千万,但系统间相互割裂的问题依然突出。医生需要分别在HIS、LIS、PACS等系统中重复录入相同信息;护士要在护理记录和医嘱系统间来回切换;患者检查报告在不同科室间传递仍依赖纸质复印件。某医院调研发现,医护人员每天平均花费1.5小时处理各种信息系统间的衔接问题。

这种"数字浪费"导致三个恶果:一是增加医疗差错风险——重复录入易出错;二是挤占医患沟通时间;三是延缓临床决策速度。当医生不得不把精力耗费在系统操作而非病情研判上时,医疗质量必然受到影响。

五、管理流程的"形式主义消耗":为检查而检查

公立医院普遍存在"迎检经济"——为应付各种评审检查,专门组建迎检团队,准备大量台账资料。某院药剂科主任透露,他们30%的工作时间用于准备各类检查所需的文档。更荒诞的是,有些检查标准本身相互矛盾,迫使医院在不同科室间搞"数据分账"。

这种管理内耗带来三重伤害:一是扭曲资源配置,把本应用于改善医疗的资源转向"做材料";二是培养形式主义文化,实干不如"会写";三是增加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感。

结语

公立医院资源浪费本质是发展方式粗放。解决需系统性改革:建立药品耗材动态管理制度,完善设备全生命周期评估体系,推动人力资源与专业能力匹配,打破信息系统壁垒,精简非必要管理流程。

 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医院已尝试“精益医疗”管理模式以消除浪费、提升质量。如某试点医院优化药品库存管理,年节约资金2000余万元,药品过期率降至0.3%以下;另一家医院重组护理流程,护士直接护理时间增加40%,患者满意度提升15个百分点。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