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贵  单位:德保县龙光乡中心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9-05
25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长期定植可导致胃黏膜炎症反复,甚至引发萎缩与癌前病变。近年来,规范化根除治疗已成为慢性胃炎防治的关键,可显著改善胃黏膜状况,缓解症状并降低胃癌风险。

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胃部疾病之一。其病程较长,常因反复发作而呈现迁延性,病理表现主要包括胃黏膜上皮损伤、炎性细胞浸润及黏膜萎缩等。常见的病因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此外,长期不良饮食习惯、饮酒、吸烟、精神紧张、药物刺激、胆汁反流等也会诱发或加重病情。临床上,慢性胃炎的症状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饱胀、反酸、嗳气等,有些患者甚至出现恶心、食欲减退或消化不良。而且,该病并非所有患者都有明显症状,有时在体检或胃镜检查时才被发现。若长期存在炎症而未及时治疗,胃黏膜会逐渐萎缩并发生肠上皮化生,增加胃癌的潜在风险。

幽门螺杆菌根除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意义

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该菌能定植于胃黏膜表面,通过分泌尿素酶、毒素及诱发炎症反应等途径破坏胃黏膜屏障,造成炎症持续存在。如果不进行根除,炎症会长期迁延,进而导致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甚至癌前病变,严重威胁患者健康。从临床治疗角度看,根除幽门螺杆菌能够降低慢性胃炎患者的炎症活动度,促进胃黏膜修复和再生,减少上腹部不适、嗳气、反酸等消化道症状的发生。同时,根除治疗也能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使患者获得更持久的疗效。从长远意义上看,幽门螺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原,长期感染会显著增加胃癌风险。根除该菌不仅能治疗慢性胃炎,更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措施,具有积极的公共卫生价值。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措施

规范使用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核心措施是采用联合抗菌药物进行系统治疗。临床常用的方案为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其中三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两种抗生素;而四联疗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加入铋剂,可进一步增强抑菌效果。药物通过抑制胃酸分泌、破坏细菌细胞壁及抑制蛋白质合成等机制,达到协同灭菌的作用。为避免耐药率上升,医生会根据地区耐药情况和患者既往用药史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患者需严格遵循疗程,通常为10至14天,以确保药物浓度持续发挥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实施个体化治疗。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滥用,幽门螺杆菌耐药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根除率下降。为提高疗效,临床上逐渐强调个体化治疗,即在开始用药前根据耐药性检测结果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以避免盲目用药和重复治疗。对于既往多次根除失败的患者,应进行耐药基因检测,以指导后续疗程的制定。

改善生活方式。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并不足以全面控制幽门螺杆菌的危害,患者在根除过程中还需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首先,应避免长期饮酒和吸烟,因为酒精和烟草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削弱药物疗效。其次,饮食方面应减少辛辣、油腻及高盐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胃黏膜刺激并促进炎症发展。要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多酚类物质的水果和蔬菜,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并抑制细菌生长。此外,还应保持规律作息、减轻精神压力,以促进胃黏膜恢复。

定期复查。在停药后4至8周,应通过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等方法确认根除效果,避免因假阴性或复发而延误治疗。如果检测结果提示仍存在感染,应根据耐药情况调整方案,进行再次治疗。对于存在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高危病理改变的患者,即使根除成功,也需定期行胃镜复查,以监测胃黏膜的恢复情况并预防癌变。

综上所述,幽门螺杆菌根除在慢性胃炎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减轻临床症状,还能从源头控制疾病进展。积极开展根除策略,不仅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也为预防胃癌提供了有力手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