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当异物卡喉导致窒息时,海姆立克急救法被誉为“生命的拥抱”,它通过快速冲击腹部形成气流,将气道异物冲出。然而,急救成功并不意味着风险彻底解除。实施后24小时内,患者可能因气道损伤、内脏震荡或残留异物引发二次危机。以下3个关键护理观察指标,是守护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呼吸功能:从“抢救成功”到“呼吸平稳”的过渡
1.自主呼吸恢复的“黄金10分钟”
急救后需立即观察患者胸廓起伏和口唇颜色。若患者面色仍青紫、呼吸急促(>30次/分)或出现“三凹征”(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凹陷),提示气道可能存在残留异物或喉头水肿。此时应保持患者侧卧位,用手指或吸引器清理口腔分泌物,避免误吸加重缺氧。
2.血氧饱和度的动态监测
对于儿童、老年人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即使表面呼吸正常,也可能存在隐性缺氧。建议使用便携式血氧仪持续监测,若血氧饱和度<95%或持续下降,需立即给予吸氧并就医。曾有案例显示,一名5岁儿童急救后看似正常,但2小时后因喉头水肿突发呼吸衰竭,最终通过气管切开术挽救生命。
3.异常呼吸音的警惕
用听诊器检查患者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若一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异物移位至支气管(如右主支气管),需通过胸部X光或CT进一步排查。
身体损伤:隐藏在“急救成功”背后的风险
1.胸腹部压痛的“预警信号”
海姆立克急救法可能因冲击力导致肋骨骨折(尤其是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或内脏损伤(如肝脾破裂)。急救后需轻压患者胸腹部,询问是否有压痛或反跳痛。若出现持续腹痛、呕血、黑便或血压下降,需立即就医。曾有报道,一名肥胖患者因急救时冲击力过大导致脾脏破裂,延误治疗导致失血性休克。
2.皮肤淤青与皮下气肿的识别
观察患者胸腹部皮肤是否出现淤青或捻发感(皮下气肿)。轻度淤青可自行吸收,但若淤青范围扩大或伴随呼吸困难加重,需警惕气胸或血胸的可能。
3.特殊人群的“脆弱点”
孕妇:急救时冲击腹部可能压迫子宫,需观察是否出现阴道出血或胎动异常。
儿童:肝脾相对较大,急救后需检查左上腹(脾脏)和右上腹(肝脏)是否有包块或压痛。
老年人:肋骨钙化易骨折,急救后需避免翻身或搬运,防止骨碎片刺伤肺组织。
心理与行为:被忽视的“隐形创伤”
1.儿童的心理安抚
经历窒息的儿童可能出现夜间惊醒、拒食或过度依赖家长等行为。急救后需用温和语言解释过程,避免责备(如“谁让你乱吃东西”),可通过玩具或游戏转移注意力。若症状持续超过1周,建议寻求儿童心理医生帮助。
2.成年人的情绪疏导
部分患者可能因后怕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表现为反复回忆急救场景、失眠或食欲下降。家属需给予情感支持,必要时可引导患者通过写日记或绘画释放压力。
3.行为异常的“危险信号”
若患者急救后出现持续咳嗽、吞咽疼痛或声音嘶哑,可能提示气道黏膜损伤或异物残留。此时需避免进食硬质食物,选择温凉的流质(如米汤、藕粉),并尽快就医进行喉镜检查。
结语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成功实施,是生命与时间的赛跑;而急救后的科学护理,则是守护生命的持续接力。记住这3个关键指标——呼吸功能、身体损伤、心理与行为,用专业与细心为患者筑起最后一道安全屏障。同时,日常预防同样重要:切碎食物、避免儿童接触小零件、老年人进食时保持坐姿……让急救知识从“应急技能”变为“生活习惯”,才能真正减少窒息悲剧的发生。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