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提到中医,很多人会想到“慢调理”,觉得它只能治慢性病,面对高热、休克、呼吸衰竭等重症时“派不上用场”,甚至给中医贴上“慢郎中”的标签。
中医“慢”是误解!重症救治有“快反应”
认为中医“慢”,本质是混淆了“慢性病调理”与“重症急救”的区别。中医在重症救治中,讲究“急则治标”,面对危及生命的症状时,反应速度和疗效丝毫不慢。
1.高热不退:中药、针灸能快速退热
重症患者常出现持续高热,若不及时控制,可能损伤脑、心等重要器官。临床中,中医会根据“热邪性质”辨证用药:如外感热毒引发的高热,用白虎汤、银翘散等方剂,能通过清热泻火、解毒散热快速降温;对药物不耐受的患者,还可针刺大椎、曲池、合谷等穴位,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在数小时内缓解高热症状。曾有一位重症肺炎合并高热的患者,西药退热效果不佳,配合中药后24小时内体温就降至正常,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
2.休克早期:中药能改善循环、稳定生命体征
休克是重症的危急状态,中医将其归为“脱证”范畴。在休克早期,若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四肢厥冷、意识淡漠等症状,中医常用参附汤、生脉散等“急救方剂”——通过人参补气、附子温阳、麦冬养阴,快速改善全身循环,提升血压,稳定生命体征。临床数据显示,部分休克早期患者在西医抗休克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能缩短休克纠正时间,降低并发症风险。
看临床:中医应对重症,有3个核心“妙招”
中医参与重症救治,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与西医协同,通过“辨证施治”发挥优势,核心有3个“妙招”。
妙招一:“整体调理”,改善全身内环境
重症患者常存在多器官功能紊乱,中医不局限于“治某一个器官”,而是从整体出发,调理全身气血阴阳。比如重症胰腺炎患者,除了胰腺本身的炎症,还可能出现腹胀、肠麻痹等肠道功能障碍,中医会用大承气汤等方剂“通腑泻热”,通过促进肠道蠕动、排出毒素,既缓解腹胀,又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帮助胰腺恢复;同时配合针灸刺激足三里、天枢等穴位,调节胃肠功能,改善全身内环境。
妙招二:“扶正祛邪”,增强患者自身抵抗力
重症治疗中,“扶正”(增强患者免疫力)与“祛邪”(清除病邪,如细菌、病毒、毒素)同样重要。中医会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灵活调整“扶正”与“祛邪”的比重:如老年重症患者体质虚弱,感染后易出现“邪盛正虚”,此时会在清热解毒(祛邪)的同时,加用黄芪、党参等补气药(扶正),帮助患者抵抗病邪;而年轻患者若感染严重、热毒炽盛,则以“祛邪”为主,避免病邪进一步损伤身体。
妙招三:“减毒增效”,降低西医治疗副作用
重症患者常需接受抗生素、激素、机械通气等西医治疗,虽能控制病情,但可能带来副作用——如抗生素使用后易引发肠道菌群失调,激素可能导致血糖升高、骨质疏松。中医能通过辨证用药减轻这些副作用:如肠道菌群失调者,用参苓白术散等方剂健脾益肠,调节肠道菌群;激素导致血糖升高者,加用天花粉、玉竹等滋阴清热药,辅助控制血糖。临床中,中西医协同治疗能让患者在获得疗效的同时,减少副作用困扰,更快恢复。
避误区:中医治重症,不是“替代西医”,而是“协同发力”
需要明确的是,中医参与重症救治,并非要“替代西医”,而是“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比如重症肺炎患者,西医通过抗生素抗感染、呼吸机维持呼吸,中医通过中药清热解毒、化痰平喘,两者结合能更快控制感染、改善肺功能;再如重症术后患者,西医关注伤口愈合、器官功能,中医通过补气养血、健脾和胃,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减少并发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