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红丽  单位:广元万江眼科医院眼科  发布时间:2025-08-13
2423

青光眼被称为“视力的隐形杀手”,是全球第二位致盲眼病,也是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它常在无声无息中侵蚀视力,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了解青光眼的早期预警信号,及时就医检查,是保护视力的关键。以下从常见症状、高危人群、检查手段、预防措施四个方面展开科普。

一、早期症状:隐匿却需警惕

1.视力模糊与视野缺损

青光眼患者眼压升高会致角膜水肿,光线折射异常,引发视物模糊、光晕或虹视。病情发展时,视野从周边向中心缩小,晚期或成“管状视野”,可中心视力仍佳,易被忽视。就像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75%患者早期仅有轻度眼部胀痛甚至无症状,常拖到失明才就医。

2.眼部与头部不适

眼压升高会刺激三叉神经末梢,引发眼胀、眼痛或头痛,多表现为额头或头顶疼痛,情绪激动、暗处停留过久或一次性大量饮水后加重。部分患者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

3.畏光与流泪

青光眼患者瞳孔扩大,进入眼内的光线增多,可能引发畏光;角膜水肿或眼内炎症刺激泪腺,导致流泪。这些症状在儿童青光眼患者中更为明显,表现为怕光、流泪、喜揉眼、眼睑痉挛等。

4.夜间视力下降与晨起不适

部分患者夜间视力变差,或早晨起床后看书报吃力,伴鼻梁根部酸胀和眼眶前额胀痛。这与夜间眼压波动或体位性眼压变化有关。

二、高危人群:这些人群需重点筛查

1.有家族史者

青光眼具有遗传倾向,若直系亲属患病,个体风险增加6—8倍。建议有家族史者从35岁起每年检查眼压和眼底。

2.高度近视或远视者

高度近视患者眼球拉长,眼球壁张力降低,视神经抗压能力减弱;中高度远视眼因眼轴短、前房浅,易发生房角阻塞,引发青光眼。

3.糖尿病患者与高血压患者

糖尿病可损害视网膜血管,影响眼内液体循环;高血压可能导致眼部血管硬化,增加眼压波动风险。这两类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并定期检查眼压和视野。

4.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者

长期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滴眼液、口服药)可能诱发激素性青光眼,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并监测眼压。

三、精准检查:早发现是关键

1.眼压测量

正常眼压范围为10—21mmHg,若眼压持续高于21mmHg,或双眼压差>5mmHg、24小时眼压波动>8mmHg,需警惕青光眼。但需注意,部分患者眼压正常仍可能患病(正常眼压青光眼)。

2.眼底检查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通过眼底镜或OCT观察视神经乳头形态、颜色和杯盘比(视神经凹陷与视盘直径的比值),若杯盘比>0.6或两侧杯盘比差异>0.2,提示视神经损伤。

3.视野检查

计算机化视野检查可发现早期视野缺损,评估病情进展。青光眼视野缺损多从周边开始,逐渐向中心蔓延。

4.房角镜检查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

房角镜直接观察房角开闭情况,区分开角型与闭角型青光眼;UBM可检测睫状体形态、后房结构等,辅助诊断。

四、科学预防:守护光明未来

1.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护眼意义重大。饮食上,多摄入菠菜、蓝莓等富含维生素的深色蔬果及深海鱼类,少食高脂高盐食物,避免浓茶、咖啡和过量饮酒;运动方面,进行快走等适度有氧运动,但要避开倒立、举重等升眼压动作;用眼时,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保证光照充足。

2.情绪管理与睡眠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激动或生气,这些情绪可能引发眼压骤升。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睡前可通过泡脚、喝牛奶等方式助眠。

3.定期复查与遵医嘱治疗

青光眼患者需终身随访,定期测量眼压、检查视野和视神经。若已确诊,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降眼压药物(如布林佐胺滴眼液、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或接受激光、手术治疗,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五、结论

青光眼的早期预警信号虽隐匿,但并非无迹可寻。通过了解症状、识别高危人群、定期检查和科学预防,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一“隐形杀手”扼杀在萌芽状态。守护视力,从关注眼部健康开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