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下楼梯踩空崴了脚,赶紧揉一揉活血,再贴片膏药消肿”——这是很多人崴脚后的“常规操作”。在骨科急诊中,常有患者因这样的处理,导致脚踝肿胀更严重,甚至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事实上,崴脚后的前48小时是处理的“黄金期”,错误的做法可能让轻微损伤变成慢性伤痛。一、崴脚,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崴脚在医学上称为“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脚踝由胫骨、腓骨、距骨等骨头,以及韧带、肌腱、软骨等软组织组成,其中韧带就像“橡皮筋”,负责维持脚踝的稳定性。
为什么容易崴脚?脚踝内侧的容易崴脚? 脚踝内侧的韧带(三角韧带)较粗壮,外侧的韧带(如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较纤细,所以崴脚多是“内翻扭伤”——脚向内翻转,外侧韧带被过度拉伸甚至撕裂。
二、这些“土方法”,其实在帮倒忙
崴脚后,很多人觉得“赶紧活血消肿”才对,但以下做法反而会加重损伤:
1. 立即揉按:让出血更严重
崴脚后,韧带、血管可能已经受损,此时揉按会:
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导致血管进一步充血、出血,肿胀和淤青更明显;
若有韧带撕裂或骨折,揉按可能让损伤部位移位,加重病情。
2. 马上贴膏药:刺激肿胀加剧
市面上的膏药多含麝香、红花等活血化瘀成分,崴脚后立即使用,会促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重出血和肿胀。尤其是皮肤敏感的人,还可能因膏药刺激出现过敏、起疹子,影响后续处理。
3. 热敷代替冷敷:越敷越肿
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但崴脚后的48小时内,损伤部位还在出血。此时热敷如同“火上浇油”,会让血管扩张,肿胀更难消退。正确的做法是先冷敷“止血”,后期再热敷“活血”。
三、崴脚后,正确的处理步骤是这样的
遵循“RICE原则”,能最大限度减轻损伤、促进恢复,尤其前48小时至关重要:
1. Rest(休息):让脚踝“罢工”
崴脚后立即停止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负重行走;
必要时用拐杖辅助走路,让受伤的脚踝彻底放松,为修复创造条件。
2. Ice(冷敷):控制肿胀和疼痛
时机:崴脚后48小时内,每2-3小时冷敷一次;
方法: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冷冻的矿泉水瓶),敷在肿胀部位,每次15-20分钟;
原理: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注意不要直接把冰块贴在皮肤上,以免冻伤。
3. Compression(加压):给脚踝“加压包扎”
用弹性绷带(运动绷带或医用绷带)从脚趾开始,向上缠绕脚踝,稍微用力(以不感到发麻、疼痛为宜),能减少局部渗出,减轻肿胀;
注意不要缠太紧,否则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脚趾发紫、发麻。
4. Elevation(抬高):让脚踝“高于心脏”
休息时用枕头或被子把脚踝垫高,保持脚踝位置高于心脏水平;
这样能利用重力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帮助消肿。
48小时后,出血和肿胀基本稳定,可改用热敷(如热毛巾、温水泡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恢复;
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活血化瘀的膏药或药膏,但如果皮肤有破损、过敏,则不宜使用;
若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可逐渐进行脚踝活动(如缓慢转动脚踝),但避免剧烈运动,直到完全恢复。
四、出现这些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并非所有崴脚都能自行处理,若出现以下症状,可能存在韧带严重撕裂或骨折,需尽快去医院拍X光或核磁共振(MRI)检查:
脚踝严重肿胀、淤青,疼痛剧烈,根本无法站立或移动;
脚踝畸形,比如看起来“歪了”,与另一只脚明显不一样;
冷敷、休息后,症状不仅没缓解,反而越来越重;
受伤后几周,脚踝仍反复肿胀、发力时疼痛,或经常“打软腿”。
五、如何避免再次崴脚?
运动前热身:运动前花5-10分钟活动脚踝(如转动脚踝、踮脚尖),让韧带和肌肉做好准备;
穿合适的鞋:选择鞋底有支撑性、鞋面贴合脚型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拖鞋进行剧烈活动;
增强脚踝力量:平时可练习踮脚尖、用脚趾抓毛巾等动作,强化脚踝周围肌肉,提高稳定性;
习惯性崴脚者注意:可在医生指导下佩戴护踝,给脚踝额外支撑,同时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关节稳定性。
总结:崴脚后,“不动”比“乱动”更重要
崴脚后的处理,关键在“急性期(48小时内)止血消肿,后期活血修复”。立即揉按、贴膏药等“活血”操作,只会加重出血和肿胀,反而耽误恢复。记住RICE原则,该休息时别硬撑,该就医时别拖延,才能让脚踝更快恢复,避免留下“习惯性崴脚”的隐患。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