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雅贞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7
320

癌前病变(Pre-Malignant Lesion)是一种在癌变发生之前的最初的病变状态。是指某些具有潜在癌变风险的异常细胞组织增生或病变,其核心特点是细胞形态异常、增殖活跃,但尚未突破基底膜形成浸润,本身并非癌症,但若未及时干预,这些细胞会进行不断的改变和减数分裂,当它们受到抑制癌变基因所影响时,就会转变为癌症细胞。故而及时发现并处理癌前病变,可显著降低癌症发生风险。

对于乳腺,癌前病变就是乳腺细胞在形态学上有一定程度的异形增生,可发展为癌的乳腺增生性病变。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常见的乳腺癌前病变有: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非典型小叶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等。

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是以单一细胞增生、细胞均匀分布为特点的病变。临床上多无症状,常通过超声或钼靶筛查发现(如微小钙化灶、结构扭曲等),一般不形成可触及的肿块。患者罹患乳腺癌的危险度较普通人增加 4~5 倍,需要强调的是双侧乳腺今后罹患乳腺癌的危险度相同。本病是因雌、孕激素比例失调导致乳腺实质细胞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或因部分乳腺实质细胞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使乳腺各部分的增生程度参差不齐。

非典型小叶增生(atypical lobular hyperplasia, ALH)其特点是乳腺小叶内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临床上多无症状,通常影像检查异常,活检发现。非典型小叶增生进展为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是普通人群的4~5 倍,与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的病因相同,主要是由于雌、孕激素比例及受体失调导致。

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多见于经产妇,40~50 岁为多。75% 发生在大乳管壶腹部及乳管壶腹以下,大约1.5cm的1、2级乳管,位于乳腺中央区的乳晕下方,称为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生于中、小乳管的乳头状瘤常位于乳房周围区域,称为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其瘤体常带蒂伴有绒毛,周围有较多的薄壁血管,因此瘤体易出血,临床上可表现为乳头溢血。两种类型的典型临床表现均为黄色、褐色或鲜血样乳头溢液,伴或不伴乳腺肿块。恶变率为 6%~8%,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率高。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女性激素水平异常有关。

那么,如何干预逆转这些癌前病变?

1.降低风险因素:首先是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上,减少高脂肪、高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及富含ω-3的食物(如深海鱼)。结合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也包括体重管理:肥胖(尤其绝经后)将增加乳腺癌风险,BMI建议控制在18.5-24.9。并且强调限酒戒烟:酒精摄入与乳腺癌风险正相关,建议女性每日≤1杯;吸烟需戒断。更年期女性建议避免长期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关于生育与哺乳建议:母乳喂养≥6个月可降低风险,适龄生育(首次足月妊娠年龄<30岁)。

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癌前病变的关键手段。需要及时到医院接受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建议行开放手术,应包括小叶切除或包括导管内病变在内的象限切除。

3. 化学预防(高风险人群)

术后建议使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进行化学预防,如:他莫昔芬,需医生评估后使用。

4.随访复查

(1).乳腺自查:每月月经结束后自查乳房,观察有无肿块、皮肤凹陷、乳头溢液等异常。

(2).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适合致密型乳腺或年轻女性。

乳腺X线(钼靶):40岁以上女性每1-2年一次,高风险人群可提前并联合MRI。

乳腺MRI:既往癌前病变史,BRCA突变或家族史高危者的补充筛查。

病理活检:对可疑病灶(如钙化、肿块)进行穿刺活检,明确病理性质。

总结,近年来,虽然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日新月异,卓有成效,但其仍是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开始越来越重视乳腺癌的预防和及早发现。加强对乳腺癌前病变的了解与干预,“不治已病治未病”,将乳腺癌扼杀于癌前病变的初期阶段,是预防和控制乳腺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