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珍  单位:崇州二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0
346

引言:腰大池引流是一种常用于缓解颅内高压和脑脊液循环障碍的临床技术,主要用于脑部手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颅脑创伤等患者。该方法通过在腰大池部位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以减轻脑压、改善脑部微循环。对于患者家属而言,掌握腰大池引流的基本原理、术后护理要点以及常见问题的应对措施,不仅有助于患者的康复,还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治疗效果。

一、腰大池引流的基本原理与适用人群 

腰大池引流是一种通过引流脑脊液来降低颅内压力的方法,广泛应用于脑部手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颅脑创伤等患者。腰大池是指脊髓终端与脊柱腰椎段之间的一个重要脑脊液储存区域,位于L2到S2之间,容量较大且液体流动相对稳定。腰大池引流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腰大池部位穿刺置管,引流多余的脑脊液至外界,减少颅内液体积聚,降低颅内压,改善脑部微循环,减轻脑组织水肿。该引流技术还能有效缓解脑脊液循环障碍,促进脑组织的恢复和功能重建。

腰大池引流适用于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尤其是在颅脑创伤、脑部手术后或脑出血患者中广泛应用。对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引流可缓解脑脊液中的血性刺激,减轻脑膜炎症反应,降低继发性脑损伤的风险;而在颅内肿瘤手术后,引流可防止术后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形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正常压力脑积水、慢性硬膜下血肿,也可通过腰大池引流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腰大池引流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在选择此种治疗方式时,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存在颅内感染、腰椎畸形、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明显颅内占位效应或脊柱结构异常的患者,通常不推荐使用腰大池引流,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在引流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脑脊液外漏、穿刺部位感染、低颅压头痛、脑疝甚至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临床应用中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定期监测患者状况,确保引流效果和患者的长期预后。

二、腰大池引流患者的护理要点与家属指导   

腰大池引流患者的护理是确保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环节。首先,患者术后应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和清洁,避免管道扭曲、受压或脱落。医护人员应定期检查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记录变化情况,确保脑脊液正常引流。引流液如果出现血性、混浊或明显减少,可能提示颅内出血、感染或引流管阻塞,需及时报告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以及颅内压变化,发现异常需立即处理。

家属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体位管理。腰大池引流患者通常需要采取平卧位或15°至30°的头高脚低位,以利于脑脊液的引流,避免突然坐起或剧烈翻身,以防引流量突然减少或出现低颅压症状。家属应帮助患者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排便,防止因腹内压骤升引起脑脊液回流。同时,应确保引流管固定良好,避免外力拉扯,并注意防止意外拔管。

在日常护理中,还需特别关注引流部位的皮肤护理。家属应协助患者定期更换敷料,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避免感染。同时,应鼓励患者适当活动,以防下肢血栓形成,但要避免动作过大影响引流效果。家属应了解常见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科学、全面的护理不仅能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还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三、结语

腰大池引流作为神经外科领域的重要治疗手段,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为众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了显著的临床效果。然而,术后的科学护理和家属的正确指导同样至关重要。通过严格的管道管理、体位护理以及穿刺部位的清洁保护,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患者的康复质量。家属的细致照护不仅是患者康复的保障,也是医护团队的重要支持力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