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钩虫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感染性幼虫传播。成虫吸附于小肠黏膜,以吸血为生,导致宿主长期慢性失血。当感染严重时,可引发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贫血甚至休克。护理人员在早期识别、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中扮演关键角色。本文将系统阐述钩虫感染致消化道出血的护理策略,特别强调在流行地区如何通过规范的护理干预降低疾病负担。
钩虫感染的流行病学与病理生理
流行病学
钩虫感染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高发,如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我国南方农村地区也曾是流行区。易感人群包括农民、矿工和儿童,主要因赤足接触被幼虫污染的土壤而感染。在雨季或温暖潮湿环境中,幼虫存活时间长,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病理生理机制
钩虫幼虫经皮肤侵入人体,随血流迁移至肺部,再经气管进入消化道,最终定居于小肠。成虫利用口囊咬附肠黏膜,分泌抗凝物质,导致持续渗血。每条成虫每日吸血约0.2 mL,重度感染(>100条)可致显著失血,引发缺铁性贫血和消化道出血。长期感染还会导致肠黏膜萎缩,影响营养吸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早期(幼虫侵入期):皮肤瘙痒(“钩虫性皮炎”)、咳嗽(幼虫移行至肺部)。
慢性期(成虫寄生):
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恶心、黑便(提示出血)。
贫血相关症状: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
严重感染:低蛋白血症、水肿,儿童可致生长发育迟缓。
急性消化道出血:呕血、便血、休克(罕见但危重)。
诊断方法
粪便检查:金标准,查找钩虫卵(需多次采样提高检出率)。
血常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内镜检查:可见小肠黏膜出血点或附着成虫(较少用于常规诊断)。
血清铁代谢检测:血清铁、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
治疗原则
驱虫治疗
一线药物:阿苯达唑(400 mg单剂)或甲苯咪唑(100 mg bid×3天)。
替代方案:伊维菌素(适用于合并其他寄生虫感染)。
注意事项:妊娠早期禁用,需重复治疗(2周后复查粪便)。
纠正贫血及止血
铁剂补充:硫酸亚铁(325 mg tid)联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
输血指征:Hb<70 g/L或出现休克症状。
止血措施:严重出血者需抑酸(PPI)、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极少数)。
支持治疗
高蛋白饮食,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长期贫血者)。
监测生命体征,警惕再出血。
护理关键点
病情观察与评估
出血监测:记录便潜血、呕血频率,观察血压、心率(警惕休克)。
贫血评估:关注Hb趋势,评估乏力、气促程度。
药物不良反应:驱虫药可能引起腹痛、腹泻;铁剂可致便秘、黑便(需与出血鉴别)。
症状护理
消化道出血:
绝对卧床,禁食(活动性出血期),后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
建立静脉通路,备血(严重贫血者)。
皮肤护理:幼虫侵入处可用抗组胺药止痒,预防继发感染。
用药指导
驱虫药:强调全程服药,家庭成员同步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铁剂:指导餐后服用减少胃肠刺激,避免与茶、牛奶同服(影响吸收)。
营养支持
推荐富含铁的食物(红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
蛋白质补充(鸡蛋、豆类)促进黏膜修复。
健康教育
预防感染:避免赤足行走,加强粪便管理(无害化处理)。
卫生宣教:勤洗手、饮用开水,定期筛查高危人群。
随访计划:治疗后1个月复查粪便及血常规。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再出血:避免剧烈运动,监测大便颜色。
感染性休克:及时扩容,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儿童发育迟缓:长期营养干预与生长监测。
结语
钩虫感染致消化道出血的护理需结合驱虫、止血、营养支持等多方面措施。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出血征象、贫血纠正及健康宣教,以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者康复。在流行区,加强公共卫生干预是减少感染的关键。通过规范的护理实践,不仅能改善患者预后,还能有效阻断疾病传播,对提升群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