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护理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1HL004)
慢阻肺属于一种可治疗、可预防且较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因为气流进出肺部受限,所以患者呼吸困难、气短、咳嗽等病症较为常见。虽然当前医疗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但慢阻肺仍不可治愈,可以采用科学护理手段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日常观察,关注病情
了解患者病情是科学护理的第一步,这就需要家属能在护理慢阻肺患者时做好观察与记录工作,观察要点包括喘息情况、咳痰量与痰液颜色、咳嗽频率、呼吸是否困难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日常观察所得信息识别疾病急性加重危险,主要危险信号有以下几个:咳痰加重;痰液变黄、带血、较黏稠;呼吸突然变得困难;发热;精神萎靡。
若出现呼吸困难情况,家属可应用无创呼吸机(家用呼吸机)提供通气辅助与呼吸支持,有效降低疾病急性加重频率,并在长期无创护理条件下减少再入院次数,亦可使病死率下降。除了家用呼吸机以外,家属还可使用制氧机提升科学护理水平,在发现患者比较焦虑、睡眠质量降低、病情加重等情况时可使用制氧机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预防疾病加重,进而提高生存质量。在静息状态下,若患者血氧极低,则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辅助开展家庭氧疗护理工作。
科学用药,控制病情
慢阻肺并非老慢支,患者气道阻塞症状不可逆,可通过用药护理放慢肺功能下降速度,降低急性发病概率。从总体来讲,慢阻肺科学用药护理需坚持“个体调整+长期规律”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联合用药。通常需根据自身情况选用支气管扩张剂(如福莫特罗、噻托溴铵)、吸入激素、三联吸入剂、抗生素、口服激素、短效支扩剂等。不同药物组合方式的治疗重点存在区别,例如添加抗生素的治疗方案重点在于抗菌消炎,而口服噻托溴铵为的是缓解夜咳、痰多等病症,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患者需在接纳用药方案的同时遵医嘱用药,在日常科学用药护理期间需避免出现随意停药或加药、私自更换药物等情况。
优化环境,防控复发
通过探析慢阻肺成因可知,长期生活或工作在空气质量较差的环境中,致使呼吸系统长期遭受有毒有害颗粒物的刺激,导致肺损伤,是主要病因。这说明隔绝外部刺激是慢阻肺科学护理的关键之一,对于患者来讲,需尽快戒烟,主要源于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肺组织与气道,致使黏液分泌增多,气道炎症加剧,进一步加重气道狭窄以及呼吸不畅的病症。相较于不吸烟的人,吸烟患者接受氧疗、药物治疗的疗效要差一些。基于此,吸烟患者一旦确诊应在采取行为干预、药物辅助等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尽快戒烟。
在通过戒烟避免一手烟、二手烟刺激呼吸系统并加重病情的基础上,家属应积极帮助患者营造卫生、健康的居家生活环境。这就需要定期除尘,经常开窗通风,还要保证室内温湿度适宜,若湿度较低可使用加湿器予以调节,建议干燥季节湿度保持在50%左右。
呼吸训练,增强机能
呼吸训练是缓解病症、控制疾病复发以及强化肺部功能的有利举措,亦是日常护理主要内容。常见的呼吸训练方法主要有四个:缩唇呼吸法,患者需双肩放松,坐着或平躺,用鼻子吸气,默数2秒后用口呼气,口部应呈圆形,发出“呼”的声音,并尽量呼出肺内全部的气体,15分钟为1组,建议每日早、中、晚各进行1组;腹式呼吸法,患者需将两只手分别放在腹部、胸部,用鼻子深吸气,同时腹部隆起,用嘴呼气且腹部回收,每次练习10分钟,每日练习3-4次;人工阻力训练法,患者可根据个人能力选择硬度、大小不一的气球,用坐姿或站姿吹气球,期间需双脚平放在地上,深吸气至胸腔扩张,呼气时腹部紧缩,每次吹气约为10秒,休息几秒后可继续吹气,每次练习5分钟左右,每日练习2-3次;全身训练法,将呼吸训练纳入体操中,如太极拳、八段锦等,通过全身性运动完成呼吸训练任务,同时增强机能。在全身训练时需注意室温,及时穿脱衣物,有效预防感冒。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训练,都需要患者量力而为,以免出现不适感且难以坚持下去。
饮食调理,供给营养
有调查指出,营养与慢阻肺病情严重程度关系紧密,若患者营养不良,则病情较为严重,同时会出现缩短寿命的情况,这说明慢阻肺患者应注重日常饮食调理,将饮食视为护理要点之一。总的来讲,应遵循营养均衡的护理原则,侧重提高优质蛋白质占比,主要源于患者体重下降且营养不良,机体为了正常运转会通过分解呼吸肌肌蛋白来获取能量,致使呼吸肌肌力与耐力减弱,在此基础上出现呼吸肌疲劳、通气功能障碍等病症加重的情况。建议慢阻肺患者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入1.2-1.5克蛋白质,还要摄入维生素、粗纤维等养分,每餐不可吃得过饱,少吃辛辣刺激、容易胀气、难以消化的食物。
心理支持,轻松生活
慢阻肺患者承受着较大的身心负担,可能会出现焦虑、暴躁、自卑、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不仅有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不利于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基于此,在护理慢阻肺患者时需留意其心理状态,采用倾听、开导、宣教等手段给予其心理支持,使患者相信只要科学用药、加强呼吸训练、有效防控感冒、戒烟、营养均衡就能维持较好的状态。若患者心理问题难以通过纾解、鼓励、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解决,则需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