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炮制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有着独特意义的操作步骤,中药炮制就像是给中药进行了一场“魔法”,而对中药进行“洗澡”,其目的不单单是对中药材进行清洁,更是为了确保中药品质以及后续疗效的必要步骤,它就像是对中药进行了一场魔法仪式一样,专业术语将其称为净制,那么为何要对中药进行“洗澡”呢?以下就对中药“洗澡”中蕴含的智慧与作用做一介绍。
去除杂质,确保药材纯净
中药材广泛生长于大自然中,从田间地头采集药材最终到患者手中,其中难免会沾染枯叶、泥土或者残根等杂质,例如葛根从田间地头采挖出来后其表面包裹着一层泥土,如果未对其进行清洗处理,那么外层的泥土杂质不仅会导致药材重量大大增加,使得经济层面不合理,与此同时还会导致药物煎煮时混入杂质,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服用口感,也会对药效造成干扰。
通过对中药进行精心的“洗澡”呵护,使其变得洁净,能够为后续的中药炮制以及应用奠定良好基础,从而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相应功效。再比如很多动物类的中药材,在对其进行捕获以及处理加工期间,比较容易残留动物的毛屑或者泥沙,若未能对其进行彻底清理,将会对药材质量造成影响,同时也将增加药材的卫生安全隐患。而通过对中药材进行“洗澡”处理,可以去除中药材中混入的杂质,可提升中药材的纯净度,也能够为后续的炮制以及中药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分离药用部位,增强药效
药用部位直接影响着药材的功效,对获取的中药材进行“洗澡”处理后,进一步进行净制操作,可以将药材的各个部位进行精准的分离,从而能够使其更好地发挥相应的药效。
比如莲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其中的莲肉可发挥补脾止泻、养心安神以及益肾涩精等功效,而其中的莲子心则具有清心泻火以及交通心肾等作用,在对莲子采集之后对其进行精心的清洗以及挑选等一系列净制工序,可以将莲肉和莲子心进行分离,将其分别入药能够充分发挥莲子心和莲肉的各自功效。
再比如麻黄的根部与茎部其作用不同,麻黄根可发挥止汗的作用,麻黄茎则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在麻黄采集后进行净制,使其根茎分离,能够防止药物部位混杂而造成的药物作用相互抵消,也可减少不良反应,能够提升中药材的应用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减轻毒性副作用,提升用药安全性
一些中药材中含有毒性或副作用成分,通过对其进行“洗澡”处理,并配合后期的净制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或消除毒性成分,从而提升中药材的应用安全性。
比如附子中含有一定量的乌头碱,是一种有毒成分,并且毒性比较强,在对其进行炮制时需要对附子充分清洗,从而使其表面杂质得以去除,之后继续利用浸泡、漂洗等处理手段使附子在清水内进行持续浸泡,可促进乌头碱这种有毒成分溶解于水中,最终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通过对附子进行上述处理并投入临床应用,一方面可发挥附子的回阳救逆功效,另一方面也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中毒的风险。生半夏具有一定的毒性,服用后可对人体口腔、咽喉产生一定的刺激性影响,对生半夏进行清洗、浸泡以及漂制,并结合后期的独特炮制手段,有利于降低药物毒性,并可充分发挥其降逆止呕以及燥湿化痰等功效。
便于储存和炮制
经过“洗澡”的中药材变得更为洁净,因此便于后续的储存以及炮制,若中药材表面残留着水分或各类杂质,那么在其储存期间容易出现发霉变质的情况,导致保质期大大缩短。若通过对其“洗澡”处理来去除杂质与水分,能够使中药材变得更加洁净和干燥,有利于避免微生物滋生,进一步延长中药材的存储时间,也便于后续的炮制环节。
中药材“洗澡”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处理步骤,事实上是中药炮制期间的重要环节,它承载着古人的制药智慧,同时也蕴含着对中药材质量和安全的高标准与严要求,中药进行“洗澡”能够为中药疗效的发挥以及药物安全性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