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双林  单位:雅安市名山区中医医院 康复科  发布时间:2025-08-22
360

运动是保持健康和提升体能的重要途径,但无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日常健身爱好者,都可能在训练、比赛或生活中发生运动损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两类软组织损伤,常伴随疼痛、肿胀和功能受限,恢复周期较长,若处理不当,还可能留下慢性疼痛或功能障碍。针灸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在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康复科和运动医学中心将针灸融入运动损伤的康复方案中,并在临床中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将从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的机制与康复难点出发,结合现代医学与中医针灸理论,深入解析针灸在加速运动损伤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肌肉拉伤与关节扭伤的发生机制与恢复特点

肌肉拉伤是指肌纤维在过度牵拉或强力收缩时发生部分或完全断裂,多见于大腿后群肌、股四头肌、小腿腓肠肌等负荷较大的部位,常因肌肉弹性不足、疲劳运动、热身不足或动作不规范导致。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压痛、肿胀、活动受限,严重时伴皮下淤血。关节扭伤多见于踝、膝、腕关节,由外力使关节瞬间超出正常活动范围,造成关节囊、韧带或半月板损伤。两者急性期以炎症反应为主,表现为肿胀、疼痛和功能受限;亚急性期组织逐步修复;恢复期需功能训练恢复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常规康复包括冰敷、加压、抬高、固定、理疗及训练,而针灸在消肿止痛、促进血流及调节神经功能方面可起到额外加速作用。

针灸促进运动损伤康复的作用机理

中医认为,肌肉拉伤与关节扭伤多属“气滞血瘀”“经络阻滞”,针灸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可通过局部机械刺激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反应,产生多重效应:①镇痛:促使中枢释放内啡肽、脑啡肽、5-羟色胺,抑制疼痛信号;②促进血液循环:扩张微血管,加快炎症产物代谢和营养输送;③调节炎症反应:降低IL-6、TNF-α等促炎因子,减轻水肿;④促进组织修复:激活成纤维细胞和肌肉卫星细胞,加速胶原纤维排列;⑤调节神经功能:改善肌肉张力和关节稳定性。这些机制协同作用,可缩短康复周期并减少复发。

针灸在肌肉拉伤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针灸治疗肌肉拉伤宜分期进行。急性期(1-3天)以止痛消肿为主,可针刺局部阿是穴及远端镇痛穴位如委中、承山、阳陵泉,手法轻柔以防加重损伤;亚急性期(3-7天)重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可加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适当增加刺激强度;恢复期(1周后)以提升柔韧性与肌力为目标,可结合电针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针灸配合拉伸与肌力训练可加速康复并减少复发。临床观察表明,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较单纯康复可更快缓解疼痛、消退肿胀,并平均提前数日恢复功能。

针灸在关节扭伤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关节扭伤的针灸康复同样需分期实施。急性期以减轻疼痛、控制肿胀为主,可取阿是穴及相关经络穴,如踝关节选昆仑、申脉、解溪,膝关节选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手法轻柔避免损伤加重;亚急性期可加用曲池、血海、悬钟等穴位以促进韧带修复;恢复期侧重改善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可配合电针及温针灸,温热刺激有助软组织恢复。针灸与功能训练结合,可显著提升关节稳定性、改善本体感觉,降低复发风险并缩短康复周期。

针灸康复的注意事项与结合方案

针灸虽安全有效,但需个体化操作。急性期应避开严重损伤部位,以防出血或炎症加重;骨折、开放性伤口、严重感染为禁忌症;凝血功能障碍及妊娠期患者需谨慎选穴。康复中可与物理治疗(超声、低频电疗)、手法治疗、功能训练等结合,形成综合康复方案。在运动员中,针灸还可用于赛前放松与赛后恢复。康复期患者应保证充足休息和合理营养,避免早期过度负重,以利疗效巩固。

结语

肌肉拉伤与关节扭伤的康复涵盖炎症控制、组织修复与功能重建等环节。针灸作为安全高效且可与现代康复互补的手段,在止痛、促循环、加速修复和改善功能方面优势明显。科学运用针灸不仅能缩短康复时间,还能降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与运动表现。未来,随着针灸机制研究和康复技术的发展,其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将更广泛、更标准化和个体化。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