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人因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生活、工作、家庭等各方面都受到严重影响。他们可能无法控制自己饮酒的行为,即便知道喝酒有害,也难以停下。这其实就是酒精依赖的表现。很多人心中会有疑问:酒精依赖究竟是不是精神病呢?又该如何成功戒断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酒精依赖:精神障碍的范畴
酒精依赖并非传统意义上大众所熟知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有明显精神症状表现的疾病,但它确实属于精神障碍的一种。从医学专业角度来讲,酒精依赖是由于长期反复饮酒,导致机体对酒精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耐受性意味着饮酒者需要不断增加饮酒量,才能达到过去少量饮酒就能产生的精神效应。而依赖性则体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心理依赖表现为对酒精有强烈的渴求,一旦停止饮酒,就会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生理依赖则是指身体对酒精产生了适应性改变,突然断酒会出现一系列戒断症状,如手抖、出汗、心慌、恶心、呕吐、失眠,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幻觉、妄想、癫痫发作等。酒精依赖之所以被归类为精神障碍,是因为它主要影响的是大脑的神经递质系统和神经功能。长期大量饮酒会干扰大脑中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和代谢,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引发一系列精神症状和行为异常。这些改变与精神病患者在大脑神经机制上的异常有着相似之处,所以酒精依赖在精神疾病分类中被明确界定为精神障碍。
酒精依赖的危害:身心俱损
在身体方面,长期大量饮酒会对多个器官系统造成损害。肝脏是酒精代谢的主要场所,长期饮酒会引发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据统计,约30%-50%的肝硬化患者与长期饮酒有关。酒精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增加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发病风险。酒精对胃肠道黏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胃炎、胃溃疡、胰腺炎等疾病。
在精神心理层面,酒精依赖者往往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问题。由于饮酒,他们的工作能力下降,人际关系也会变得紧张,家庭矛盾频发,社会功能严重受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精神问题,如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戒断酒精依赖:多管齐下
1.心理干预:重塑健康心态
心理干预在戒断酒精依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的心理医生会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到饮酒行为的错误观念和不良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和生活态度。例如,让患者了解酒精对身体和精神的危害,改变“喝酒能缓解压力”“喝酒是社交必需”等错误认知。心理医生还会教给患者一些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运动等,帮助他们学会用健康的方式替代饮酒来缓解情绪。
家庭支持也是心理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理解和鼓励,为他们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指责和抱怨,而是与患者一起制定戒酒计划,共同面对戒酒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例如,家属可以陪伴患者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如户外运动、兴趣小组等,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减少对酒精的渴望。
2.药物治疗:缓解戒断症状
对于酒精依赖症状较重的患者,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䶮类药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这些药物可以缓解戒断过程中出现的焦虑、失眠、手抖等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还有一些药物可以减少患者对酒精的渴求,如纳曲酮、阿坎酸等。纳曲酮可以阻断酒精在大脑中产生的愉悦感,降低患者饮酒的欲望;阿坎酸则可以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减轻戒断症状。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和依赖性。
3.社会康复:回归正常生活
社会康复是帮助酒精依赖患者彻底戒断酒精、回归正常生活的关键环节。患者可以参加一些康复团体或互助组织,如匿名戒酒会(AA)。在这些组织中,患者可以与其他有相同经历的人交流心得、分享经验,互相支持和鼓励。
酒精依赖虽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病,但它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害。戒断酒精依赖需要综合运用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和社会康复等多种方法。戒酒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患者自身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同时也需要家属、医生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帮助酒精依赖者摆脱酒精的困扰,重新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