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星  单位: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原绵阳四〇四医院) 重症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5-08-27
243

当患者被推进 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时,他们的身体往往正经历着多重打击 —— 比如术后伤口的剧烈疼痛、呼吸机管道带来的不适、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带来的煎熬。这些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还会引发躯体的“应激风暴”:血压飙升、心率紊乱、免疫力下降,甚至加重器官损伤。

在 ICU里,镇痛镇静并不是 “让患者睡过去” 那么简单,而是一门关乎生命体征平稳、器官功能保护和人文关怀的精细科学。

疼痛是 “隐形杀手”,镇痛是治疗基础

ICU 患者的疼痛强度远远高于普通病房。比如,接受开胸手术后的伤口痛,骨折患者在移动时的疼痛,或是建立静脉通路时的不适…… 这些疼痛信号传递到大脑,会激活身体的应激系统,释放肾上腺素、多巴胺、白介素等,影响机体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让身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种应激状态如同给已疲惫的器官“雪上加霜”:心脏负担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代谢紊乱。

研究显示,疼痛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会使 ICU 患者使用呼吸机时间延长 30%,住院时间增加 50%,甚至导致更高的死亡风险。因此,ICU 医护人员的第一任务是 “破解疼痛密码”——即使患者不能说话,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等信息,通过数字评分法(NRS)或行为疼痛量表(BPS)等工具,制定出最合适的镇痛方案。

镇静不是 “深度昏迷”,而是 “精准调控”

“要不要让患者一直睡着?” 这是家属常问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现代 ICU 倡导 “镇痛优先、适度镇静” 的理念,目标是让患者处于 “安静可被唤醒”的状态—— 既能配合治疗,又不会因痛苦或躁动而发生危险。

镇静太深,可能会掩盖病情变化,影响呼吸和心跳,还可能导致肌肉无力或意识混乱(比如谵妄);镇静不足,则容易引起患者意外拔管或坠床等。因此,医生会像“调节音量”一样精细调整药物:通常先使用镇痛药物(比如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等)缓解疼痛,再根据患者病情使用镇静药(如丙泊酚、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等)调节患者的意识水平,并通过RASS评分(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等工具每小时评估,使患者维持在安静可唤醒的状态。

近年来,右美托咪定是较常用的镇静药物,它能让患者进入类似自然睡眠的状态,减少谵妄的发生,而且停用后患者苏醒快。对需要长期镇静的患者,医生还会采用“每日唤醒”策略,定期暂停镇静药物,评估患者意识状态,既避免药物蓄积,也有助于及早发现神经功能变化。

团队协作,织就“安全网”

镇痛镇静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密切配合。医生在制定方案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基础疾病等——比如老年人药物代谢慢,剂量通常要减少;肝功能差的患者需避免某些药物;呼吸功能不佳的患者则尽量选用对呼吸影响小的镇静药。

护士则是 “一线监测员”:每小时记录生命体征、镇静深度、疼痛评分,观察是否出现呼吸变慢、血压下降等药物副作用;还会通过播放家属录音、调整灯光模拟昼夜节律变化等方式,帮助降低谵妄风险。临床药师会协助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前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不良反应。康复治疗师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即使患者处于镇静中,他们每天也会帮助患者活动肢体,预防血栓和肌肉萎缩,为日后康复打下基础。这种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模式,能够显著减少镇痛镇静相关并发症。

人文关怀:让医疗更有温度

“我记得管子插在喉咙里的窒息感”,许多经历过 ICU 的患者这样回忆。疼痛和恐惧的记忆,有时甚至会带来长期的心理创伤。因此,镇痛镇静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治疗,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医护人员会用生理盐水为患者湿润嘴唇、涂抹乳霜保护皮肤;在进行吸痰等操作前,会轻声解释:“可能会有点不舒服”;对于清醒的患者,则通过写字板、手势图片等方式沟通,及时回应“我想喝水”“帮我翻个身”这样的需求。这些细微之处的关怀,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焦虑。

从疼痛评估到药物调整,从团队协作到人文关怀,ICU 的镇痛镇静是科学和温暖的结合。它不仅帮助患者度过生命中最危险的时刻,也努力让这个过程少一些痛苦和恐惧。正如一位 ICU 医生所说:“我们不仅要让患者活下来,更要让他们有尊严、有质量地活下来。”这背后,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也是医学人文的真挚体现。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