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骨折这一常见外伤的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环节。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感染,但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
抗生素使用的时机与原则
1.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在骨折手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风险。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指南,以下几种情况应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1)涉及关节的手术,如全膝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等。
开放性骨折,尤其是污染严重的骨折。开放性骨折因为存在开放创面,细菌容易从皮肤、黏膜破损处进入体内繁殖并引发感染,所以需要在术后使用一周左右的抗生素。
(2)软组织损伤,如大面积的软组织撕裂伤或烧伤。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机也很关键。通常建议在手术切皮前30分钟至2小时内给药,给药途径通常选择静脉给药,给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来确定。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应尽可能短,通常在术后24小时内停止。
2.治疗性使用抗生素
治疗性使用抗生素适用于已经发生感染的病例。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在骨折手术后,如果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如红肿热痛、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加等,就需要进行治疗性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选择与注意事项
1.抗生素的选择
第一代头孢菌素:对于大多数骨科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是预防性抗生素的首选。它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他抗生素:对于特定情况,如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可以选择其他合适的抗生素,如克林霉素或万古霉素。但万古霉素一般不作为预防用药,除非有特殊的适应证,如已证明有MRSA所致的SSI流行时。
在选择抗生素时,还要考虑手术部位的菌群情况。例如,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所以一般会首选对葡萄球菌敏感的抗生素。如果有厌氧菌污染的可能,还需要在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
2.使用注意事项
过敏反应:在使用抗生素前,特别是头孢类抗生素前,一定要常规行皮试,以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过敏反应多表现为过敏性皮疹、荨麻疹、发热等。
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制剂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故可以选择在餐后服用以减轻不适。
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抗生素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如氨基苷类抗生素具有耳毒性和肾毒性。在使用这些抗生素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双硫仑反应:应用某些头孢菌素(头孢哌酮最常见)一周内饮酒,可出现面部潮红、头痛、眩晕、心悸、气促、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及心前区疼痛(心绞痛)等双硫仑反应。因此,在使用这些抗生素期间和停药后一周内,患者应避免饮酒。
骨折后的综合护理与康复
1.保持伤口清洁与干燥
骨折手术后,伤口的清洁与干燥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定期用碘伏消毒伤口,更换敷料,避免伤口沾染污物。伤口不能用风扇直吹,以防影响愈合。如果伤口有渗出,要及时处理,保持周围皮肤干爽。
2.饮食配合与营养支持
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加速伤口愈合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建议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肉类、鱼类、蛋类、蔬菜和水果等。要避免吃辛辣、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伤口的愈合。
3.适当休息与功能锻炼
适当休息可以减少患处活动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同时,功能锻炼有助于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骨折后应立即停止任何可能导致进一步损伤的活动,并按医嘱进行适当的休息和功能锻炼。
4.按时复查与遵医嘱
骨折手术后,需要定期复查以确保骨折愈合良好,避免感染等并发症。如果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如伤口红肿、疼痛加剧、渗液增多等,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选择合适的方法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