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春英  单位:桂平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05
95

在春夏季节,随着气温升高,昆虫活动频繁,尤其是蜂类(如蜜蜂、黄蜂、马蜂等)的活动也日益活跃。蜂蜇伤是一种常见的户外伤害,轻者仅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重者则可能引发全身过敏反应,甚至导致休克、昏迷甚至死亡。因此,了解蜂蜇伤的成因、症状、急救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对于保障个人健康和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什么是蜂蜇伤

蜂蜇伤是指蜂尾部的毒刺刺入人体皮肤,并注入毒液,或毒刺留在皮内所引起的中毒性疾病。蜂毒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蜂毒肽、组胺、酶类等,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可引起局部和全身的反应。常见的蜂类包括蜜蜂、黄蜂(又称马蜂)、胡蜂等,其中蜜蜂在蜇人后通常会死亡,而黄蜂、马蜂等则可以多次蜇人。

蜂蜇伤的临床表现

蜂蜇伤的症状因人而异,轻者仅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瘙痒,严重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局部反应:蜇伤部位出现灼热感、红肿、水疱、瘀血,甚至坏死。

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肌肉痉挛、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等。

过敏性休克:部分人对蜂毒过敏,可能出现皮肤荨麻疹、鼻塞、口唇及眼睑水肿、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窒息甚至死亡。

蜂蜇伤的急救处理

一旦被蜂蜇伤,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迅速拔除毒刺:使用镊子或针头小心地将毒刺从皮肤中取出,注意不要挤压伤口,以免毒液扩散。

清洗伤口:用肥皂水、小苏打水(针对蜜蜂毒液)或食醋、硼酸溶液(针对黄蜂毒液)冲洗伤口,以中和毒液。

冷敷:用毛巾或衣物包裹冰袋冷敷被蜇伤部位,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口服药物:可适量服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以缓解过敏反应。

密切观察:如果出现全身症状(如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应立即就医。

蜂蜇伤的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被蜂蜇伤的风险,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避免在蜂巢附近活动,尤其是在蜜蜂繁殖季节(4月至10月)。

穿戴防护衣物:在户外活动时,建议穿着长袖长裤、帽子、手套等,减少皮肤暴露。避免使用香味浓郁的化妆品:香味可能吸引蜂类,增加被蜇的风险。携带食物时密封:甜食和含糖饮料容易吸引蜂类,应妥善包装。

远离蜂群:如果发现蜂群攻击,应就地蹲下,用衣物遮挡头、脸和身体其他裸露部位,耐心等待蜂群平息后再离开。

蜂蜇伤的严重后果

蜂蜇伤虽然常见,但其后果不容忽视。据研究表明,全球每年约有一亿以上人群被膜翅类昆虫叮咬,其中约10%的人可能危及生命。严重蜂蜇伤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血管内溶血、横纹肌溶解、心肌损伤等并发症。此外,蜂蜇伤还可能引发迟发型过敏反应,如结节性痒疹、慢性皮炎、肉芽肿等。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孕妇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较为敏感,孕妇和儿童在被蜂蜇伤后更容易出现严重反应,应特别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过敏体质者:对蜂毒过敏的人群应提前做好抗过敏准备,随身携带抗组胺药,并告知同行人员急救方法。若被群蜂攻击或多处蜇伤,即使无过敏史,也可能因毒素累积导致中毒反应,需尽快送医。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蜂毒的耐受性较低,一旦被蜇伤,应尽快就医或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蜂蜇伤虽然常见,但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和预防措施,不仅能有效减轻痛苦,还能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在户外活动时,应提高警惕,做好防护,一旦发生蜂蜇伤,应及时处理并就医,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社区和学校应普及蜂蜇伤的急救知识,医疗机构需储备抗过敏药物,并提高基层医生对蜂毒过敏的识别能力。通过科学防范和及时救治,可大幅降低蜂蜇伤带来的健康风险,确保户外活动的安全。

综上所述,蜂蜇伤虽常见,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只有提高警惕、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