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院的病房里,每天都上演着各种故事。近期发生的一则食管裂孔疝临床案例具有典型意义,让人揪心,也令人警醒。
食管癌术后为何会反复出现食管裂孔疝
本科室近期收治一位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该食管癌患者在成功完成手术后,却接连遭遇食管裂孔疝的困扰。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何会反复出现这一状况?一方面,食管癌手术对食管裂孔区域的损伤可能未完全修复;另一方面,进食后胃部压力变化等因素,也可能促使病情复发。对于食管癌术后食管裂孔疝的反复问题,需要从手术创伤修复、术后饮食管理等多个角度深入探究,才能找到更有效的应对方法。
食管裂孔疝究竟是何方“妖孽”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食管裂孔是食管贯穿膈肌、连接食管与胃的重要通道,其周围的肌肉结构可防止腹腔脏器进入胸腔。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像食管癌手术这样的创伤,就可能导致其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变得松弛或者扩大,从而为腹腔脏器疝入胸腔创造了条件。不同类型的食管裂孔疝在临床表现与病理危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就上述病例而言,患者在经历食管癌手术后,食管裂孔周围组织与结构受到破坏,于是为食管裂孔疝创造了可乘之机。
食管癌术后,为何容易被食管裂孔疝“盯上”
食管癌手术本身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操作。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切除病变的食管部分,进行食管和胃的重新连接等一系列操作。在这个过程中,食管裂孔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损伤。此外,食管癌患者术前因疾病消耗出现营养不良,进一步削弱了术后组织的修复能力,延长了食管裂孔结构恢复的周期。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分析,食管癌术后患者的机体处于脆弱状态,多种因素均可增加食管裂孔疝的发生风险。术后过早进食,胃肠功能尚未恢复,无法正常消化,易引发不适。进食量过多,则会使胃部迅速扩张,压力剧增。剧烈咳嗽时,胸腔压力瞬间变化,传导至腹腔;用力排便时,腹压也会陡然升高,这些情况都会给原本脆弱的食管裂孔增加额外负担,使腹腔内的组织或器官更容易通过食管裂孔向胸腔移位,进而极大地提高食管裂孔疝的发生风险。
食管裂孔疝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当腹腔脏器经食管裂孔疝入胸腔后,可压迫周围组织和器官。若肺部受到压迫,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此外,食管裂孔疝还可能导致胃食管反流。正常情况下,消化液应留存于胃内,而由于食管裂孔疝的存在,消化液易反流至食管,进而腐蚀食管黏膜。对于曾接受食管癌手术的患者来说,这种反流情况尤为危险,甚至增加食管癌的复发风险。
如何预防食管癌术后食管裂孔疝“捣乱”
首先,在术后的饮食方面,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嘱。术后初期,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例如小米粥、南瓜粥、鸡蛋羹等。这些食物容易被消化吸收,不会给胃肠造成过大负担。此外,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像辣椒、油炸食品等,以防刺激胃肠道,影响恢复。同时,患者需遵循少食多餐原则。每餐不宜过饱,防止胃内压力过高,促使腹腔内容物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引发食管裂孔疝。在运动方面,合理的运动干预对术后恢复具有积极意义,但需精准把控运动强度与方式。术后早期开展床边坐起、缓慢行走等低强度运动,可有效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功能恢复,并通过适度的肌肉活动增强机体免疫力。然而,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腹压急剧升高,增加食管裂孔疝发生风险。术后,患者应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便尽快恢复身体机能。由于烟草中的尼古丁以及酒精均会刺激食管和胃黏膜,削弱食管下括约肌功能,提高食管裂孔疝的发病概率,因此患者术后应戒烟戒酒。
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都要对食管裂孔疝提高警惕,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做好术后的护理和预防工作。如果出现腹痛、胸闷、烧心等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尽早发现和处理问题。希望每一位食管癌术后的患者都能顺利康复,远离食管裂孔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