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肿瘤患者在抗肿瘤治疗后会出现手掌或足底麻木、感觉迟钝、皮肤肿胀或红斑,脱屑、皴裂等情况,这些都是手足综合征的表现,它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情绪,也会影响其抗肿瘤治疗。
什么是手足综合征
手足综合征(HFS),又称掌足红肿触痛(PPE)综合征,是由某些特定的化疗药物导致的剂量限制性的局部皮肤毒性反应。最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其他部位如腋下、腹股沟、腰、膝盖内侧、肘后侧、手腕弯折前侧等也可能涉及。手足综合征特征表现为:手足部感觉麻木、迟钝、感觉异常、麻刺感、无痛感或疼痛感,皮肤肿胀或红斑,脱屑、皲裂、硬结样水泡或严重的疼痛等。指(趾)甲变色、脱落以及甲背沟条变形,甚至局部感染溃烂等。
发生机制
目前对手足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其主要病理改变概括为——
基底角化细胞空泡变性;真皮血管淋巴细胞浸润;角质化细胞凋亡;皮肤水肿。
手足综合征分级
I级:手足感觉迟钝或感觉异常、麻刺感;可见红斑,组织学可见表皮。
II级:持物或行走时不适,无痛性肿胀或红斑,还可出现红肿。
Ⅲ级:掌和跖部痛性红斑和肿胀,甲周红斑和肿胀,可见皮肤皲裂,组织学示表皮见孤立坏死的角质细胞。
Ⅳ级:脱屑、溃疡、水疱、剧烈疼痛,组织学示表皮完全坏死。
易导致手足综合征的药物
化疗药:脂质体阿霉素、卡培他滨、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多西他赛等。
分子靶向治疗药:索拉菲尼、舒尼替尼、帕唑帕尼和阿帕替尼等。
当一种或多种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时,例如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手足综合征的症状可能叠加,从而使症状更严重。
手足综合征的治疗
一般处理: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手套和袜子等,避免手足局部摩擦;注意保暖,避免冷水刺激;避免重体力劳动;外出时多穿着长衣长裤,避免日光暴晒;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用温水洗浴,避免使用强碱性沐浴产品,沐浴后可涂抹尿素霜、凡士林软膏等保持手足部皮肤湿润。
COX-2抑制剂:研究表明在使用希罗达进行化疗的同时加用塞来昔布,可明确降低HFS的发病率。同时许多体内、体外实验研究也发现COX-2抑制剂具有抗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但是也应警惕COX-2抑制剂潜在的心血管风险。
维生素B6:有研究发现维生素B6可以治疗或预防化疗药物引起的HFS。但是文献汇总系统评价发现,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使用维生素 B6 可以预防化疗药物导致的HFS。
维生素E:维生素E是脂溶性抗氧化剂,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可以预防脂类的过氧化。有相关报道提示局部和全身使用维生素E(300mg/d)防治HFS。
停药或者减量:HFS是剂量依赖性毒性反应,其发生与化疗药物剂量呈正相关。临床上,当患者出现Ⅱ级及以上症状时,应考虑停止化疗或减量化疗药物。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用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生活状态、实验室指标进行调整,以达到适应患者个体化需求。
手足综合征的发生具有药物特异性和剂量依赖特点,即随着药物在体内累积剂量的增加,发生率也越高。临床症状常出现在使用药物后2~21天,个别在用药10个月后出现。一般情况下停药后2~5周逐渐缓解且基本无长期后遗症。
手足综合征的预防
1.经常在手、足部位使用保湿软膏。2.避免皮肤刺激(如香水、酒精、强力清洁剂)。3.睡觉时穿戴棉布袜子或手套以增强软膏的吸收。4.避免穿过紧、刺激或不合身的衣物和鞋子。5.避免使用创可贴或其他类型的黏性绷带。6.避免重复性活动或长期保持单一姿势。7.尽可能减少皮肤覆盖以减少排汗。8.用毛巾轻拍使皮肤干燥(不要揉搓)。9.避免承受极端的温度、压力、摩擦或强光照射。10.避免从事机械的、有压力的体力工作等。
了解手足综合征,能让您早发现、早干预,远离这一病痛的困扰,呵护手足的健康。愿您在我们的科普中获取知识,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