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兵  单位:​湖南省永兴县人民医院 中医康复科  发布时间:2025-08-06
35691

冠心病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源远流长,将其归类为“胸痹”“心痛”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密切相关。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其发病特点及防治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对冠心病的独特见解

一、情志失调  

1. 长期忧思过度  

忧思伤脾,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心脉失养则易发胸痹,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不安等症状。现代研究证实,长期精神压力会显著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  

2. 暴怒伤肝  

肝主疏泄,怒则气上。肝气郁结可致气滞血瘀,阻遏心脉。临床常见易怒人群冠心病发病率较高,且病情进展较快,这与肝失疏泄影响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3. 惊恐伤肾  

恐惧情绪会导致肾气下陷,无法滋养心阳,形成心肾不交的病理状态。这种状况下心阳不足,容易引发寒邪凝滞心脉。临床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寒冷刺激时胸痛加重,冬季发病尤为明显。

二、饮食失节  

1. 过食肥甘厚味  

长期高脂饮食损伤脾胃,酿生痰浊。痰浊上犯胸阳,阻滞心脉即发为胸痹。血脂异常在中医视为"痰浊"范畴,是冠心病重要病理因素。  

2. 嗜酒无度  

酒性湿热,久饮伤脾生痰,又能助热动血。临床观察显示,长期酗酒者冠脉病变程度往往更严重,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率也更高。  

3. 饮食不规律  

饥饱失常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则功能衰退,现代医学证实饮食不规律者更易出现代谢紊乱,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三、劳逸失度  

1. 过度劳累  

劳则气耗,长期超负荷工作暗耗心气。心气不足则推动无力,血行迟滞成瘀。流行病学显示,脑力劳动者冠心病发病率较体力劳动者高出30%以上。  

2. 久坐少动  

"久卧伤气",缺乏运动导致气机不畅。中医强调"流水不腐",适当运动可促进气血流通,预防血脉瘀阻。现代研究证实运动可提升HDL水平,延缓动脉硬化。  

3. 作息紊乱  

昼夜颠倒扰乱气血运行节律。子时(23-1点)为胆经当令,此时不寐最损心阳。临床资料显示,长期夜班人群心肌梗死发生率是正常作息人群的1.5倍。  

四、年老体衰  

1. 肾精亏虚  

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肾精不足不能上济心阴。心肾阴虚则虚火内生,灼津成瘀。这与现代医学认识的年龄增长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退化高度吻合。  

2. 心阳衰弱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阳气逐渐衰退,心阳不足易导致寒凝气滞。临床观察发现,老年冠心病患者常在寒冷环境下诱发心绞痛症状。针对这一病理特点,采用温通类药物进行治疗往往能取得良好疗效

3. 五脏俱虚  

"五脏相移,穷必及肾"。多脏器功能衰退导致气血运行全面失常,形成复杂病机。这类患者往往合并多种慢性病,治疗需统筹兼顾。  

五、外邪侵袭  

1. 寒邪客脉  

冬季寒冷气候易导致血管收缩,这与中医"寒性收引"理论相符。研究表明,寒冷刺激会引发心脉挛急,使得冠心病发病率显著上升。临床数据显示,冬季冠心病发病率较其他季节高出约30%,这一现象充分验证了中医"寒主收引"的经典理论。

2.湿浊困脾

梅雨季节湿度增高易引发外湿侵袭,进而加重体内湿邪积聚,导致痰浊阻滞经络。临床观察发现,冠心病患者在此季节症状加重现象明显。中医治疗采用祛湿化痰法,通过健脾利湿、化痰通络等方药调理,往往能有效改善患者胸闷、气短等症状,取得满意疗效。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本虚标实之证,心脾肝肾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为标。其发病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预防需从调节情志、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方面综合干预。临床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或益气活血,或化痰通络,或温阳散寒,通过整体调理改善心脉气血运行。现代研究也证实,中医综合干预可显著改善冠脉内皮功能,这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