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小峰  单位:仁寿县钟祥镇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6-27
303

腰部突然袭来的剧痛,排尿时的灼烧感,尿液中若隐若现的血丝……这些令人煎熬的症状,很可能源于体内悄悄生长的泌尿系统结石。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石头”,轻则让人坐立难安,重则堵塞尿路、损伤肾脏。想要远离结石困扰,先要揭开它的“真面目”,掌握科学的防治之道。

结石从何而来

泌尿系统结石就像身体内“异常生长的矿石”,主要由尿液中的矿物质和酸性盐类凝结而成。当尿液中某些物质浓度过高,又缺乏足够的液体稀释时,这些成分就会析出结晶,逐渐堆积成石。结石可出现在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各个部位,不同位置引发的症状也各有特点。

结石形成的常见因素

饮水不足:长期喝水少,尿液高度浓缩,矿物质浓度超标,如同干涸的河床更容易析出泥沙;

饮食失衡:偏爱高草酸食物(菠菜、巧克力)、高嘌呤食物(海鲜、动物内脏),或摄入过多盐和蛋白质,都会增加结石风险;

代谢异常:部分人因先天因素或疾病,导致钙、尿酸等代谢紊乱,为结石生长提供“温床”;

排尿不畅:尿路狭窄、前列腺增生等问题,使尿液排出受阻,增加结晶沉积机会。

不可忽视的“危险信号”

结石在体内“安静潜伏”时,可能毫无察觉,但一旦“活动”或堵塞尿路,就会引发强烈警示:

(一)肾绞痛:突如其来的“腰部剧痛”

当肾结石掉入输尿管,刺激管壁平滑肌剧烈收缩,会产生刀割般的疼痛,通常集中在腰部或侧腹部,可向下腹部、大腿内侧放射,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这种疼痛往往突然发作,让人难以忍受,堪称“小石头引发的大灾难”。

(二)血尿与排尿异常

结石摩擦尿路黏膜,会造成出血,尿液颜色变红或呈洗肉水样;若结石卡在尿道,可导致排尿困难、尿流中断,甚至出现尿痛、尿频等膀胱刺激症状。

(三)反复感染与肾功能损伤

结石长期堵塞尿路,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还可能导致肾积水,逐渐损害肾功能,就像水管被堵塞后,上游的水流会造成管道破裂。

不同结石,不同对策

发现结石后,需根据大小、位置、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一)保守治疗:小结石的“自然排出法”

对于较小的结石(如直径小于某范围,不具体提及数值),可通过大量饮水(每天至少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但不具体量化)、适度运动(如跳绳、爬楼梯),配合药物扩张输尿管,帮助结石自行排出。同时,医生会根据结石成分指导饮食调整,预防复发。

(二)体外冲击波碎石:无创“碎石术”

利用高能冲击波聚焦,将体内结石击碎成小块,随尿液排出。这种方法无需开刀,适用于特定大小和位置的结石,但可能需要多次治疗,且碎石过程中会有轻微疼痛。

(三)微创手术:精准“取石”

对于较大或复杂的结石,常采用输尿管镜碎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等微创手术。前者通过尿道、输尿管插入纤细的镜子,直接碎石取石;后者则在腰部打孔,建立通道取出肾脏内的结石,创伤小、恢复快,是目前常用的高效治疗手段。

构筑结石“防火墙”

比起治疗,预防结石更重要。日常生活中,可从以下方面降低风险:

(一)饮水

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保持尿液清亮透明,避免浓缩。晨起、睡前、运动后尤其要补水,让尿液持续冲刷尿路,减少结晶沉积机会。

(二)饮食

减少高草酸食物(如菠菜、甜菜)摄入,烹饪前焯水可降低草酸含量;控制高嘌呤食物(海鲜、肉汤),避免饮酒,减少尿酸生成;限制盐和蛋白质过量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帮助调节尿液酸碱度。

(三)运动与体检

坚持规律运动,促进新陈代谢;定期体检,通过超声、尿常规等检查,早发现小结石,避免发展成大问题。对于曾患结石的人,更需定期复查,监测是否复发。

总之,泌尿系统结石虽小,却能带来巨大困扰。从了解成因到主动预防,从识别症状到科学治疗,每一个环节都关乎尿路健康。拒绝成为结石的“受害者”,从每天喝够水、吃对饭开始,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泌尿系统撑起保护伞。毕竟,不让“小石头”兴风作浪,才能享受畅快的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