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医院的检验科中,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每天吞吐着成百上千份血液样本,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对血液中细胞成分的精准计数与分析,为医生提供判断健康状况的关键依据,堪称血常规检验的“智能哨兵”。作为临床最基础、最常用的检验项目,血常规检验借助仪器实现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分析的跨越式发展,深刻改变了医学检验的效率与精度。
一、血常规检验
血液被誉为“生命之河”,流淌在人体的血管中,承担运输氧气、营养物质、代谢废物,以及免疫防御等重要功能。血液中主要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有形细胞成分,以及血浆中的各种蛋白质、电解质等无形成分。血常规检验主要对血液中的细胞成分进行分析,通过观察这些细胞的数量、形态、比例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监测、健康评估提供重要线索。临床实践中血常规检验的应用场景极为广泛,健康人体检期间能早期发现潜在的血液系统异常,感冒发烧过程中,医生利用白细胞计数、分类判断感染类型是细菌还是病毒,贫血患者定期检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评估治疗效果,血液病患者的诊断与随访离不开血常规数据的动态监测,可以说血常规检验是打开疾病诊断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1.工作原理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核心原理是利用多种物理、化学方法对血液中的细胞进行识别和计数。其原理主要包括:其一,利用细胞的导电性差异,当血液样本在电解液中通过小孔时,细胞会引起电阻变化,仪器记录此类变化来判断细胞的数量和体积,这是最基础的检测技术,主要用于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其二,利用激光照射细胞,不同形态、大小、内部结构的细胞会产生不同角度的光散射信号,仪器分析此类信号可区分白细胞的亚群并判断其形态是否异常。
2.优势
相比传统手工操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优势非常明显:其一,效率高,一台仪器每小时可检测100-300份样本,缩短了检验周期,使患者能更快拿到报告;其二,信息全,除基础的“三大类细胞”计数外,现代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还能检测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白细胞五分类等指标,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其三,精度高,自动化操作能减少人为误差,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准确性较高。
三、解读血常规报告
很多人拿到血常规报告,密密麻麻的数字、符号让人眼花缭乱,其实此类指标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关联,反映身体的状态。
1.红细胞系统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利用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红细胞计数能反映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其减少常见于贫血,增多则与脱水、高原反应或红细胞增多症有关。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负责携带氧气的蛋白质,其浓度是判断贫血的重要依据。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比例,与红细胞数量和大小相关,可辅助判断贫血类型。
2.白细胞系统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共同构成抵御病原体入侵的“防御部队”。白细胞计数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炎症或应激状态,降低则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病或化疗副作用有关。其中: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对抗细菌感染的“主力军”,细菌感染时其比例通常会升高;淋巴细胞主要参与抗病毒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病毒感染期间其比例可能升高;嗜酸性粒细胞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密切相关,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时其数量会增多。
3.血小板系统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成分,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就像“工程队”,在血管损伤时能迅速聚集形成血栓以阻止血液流失。血小板计数减少会导致出血倾向(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增多则与感染、炎症或骨髓增殖性疾病有关。此外,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指标能反映血小板的大小差异,有助于判断血小板的生成情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