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韦晓娜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6
1399

化疗作为肿瘤治疗的三大核心手段之一,在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骨髓抑制是化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80%接受化疗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造血功能受损。骨髓作为人体主要的造血器官,其功能受损将导致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进而引发感染、贫血、出血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将从化疗对骨髓的损伤机制、临床表现及综合管理策略展开科普解析。

一、化疗为何会损伤骨髓造血功能

骨髓是人体内的“血细胞工厂”,每天产生约2000亿个血细胞以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化疗药物作用于细胞分裂过程,有效杀灭快速生长的癌细胞,但遗憾的是,它们也会不加区分地影响骨髓中活跃的造血干细胞。具体机制包括:

直接细胞毒性作用:常用化疗药物如紫杉醇、阿霉素、顺铂等,会破坏DNA合成或干扰微管功能,导致造血干细胞增殖受阻。例如,烷化剂类药物(如环磷酰胺)可直接与DNA交联,引发细胞凋亡。

免疫介导的间接损伤:部分化疗药物可能激活免疫系统,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γ等促炎因子,这些因子进而攻击骨髓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破坏了造血干细胞生存所需的微环境。

骨髓微环境改变:化疗药物会损害骨髓内的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进而使得诸如SCF、IL-3等促进造血的生长因子分泌量大幅减少。研究发现,接受高剂量化疗的患者骨髓中血管密度下降40%~60%,显著影响造血恢复。

二、骨髓抑制的临床表现与危害

骨髓抑制通常发生在化疗后7—14天,根据血细胞减少类型可分为三类:粒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血细胞类型、主要功能、减少后果如下:白细胞负责免疫防御,减少则感染风险增加(例如肺炎、败血症);红细胞负责携氧运输,减少则导致乏力、心悸及贫血性缺氧;血小板负责止血功能,减少则易引发出血倾向(如鼻衄、紫癜乃至内脏出血)。

此外,重度骨髓抑制可能引发不可逆损伤。长期随访显示,约5%的淋巴瘤患者在接受含烷化剂方案化疗后,10年内发展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三、预防与治疗

(一)预防措施

个体化用药方案:通过基因检测(如DPYD基因)评估患者对氟尿嘧啶类药物的代谢能力,调整剂量。研究证实,基于体表面积的剂量计算可降低30%骨髓抑制发生率。

造血保护药物:氨磷汀能有效选择性保护正常细胞,将骨髓干细胞对铂类药物的耐受性提升至原来的3倍。

聚乙二醇化G-CSF:在化疗后24—72小时注射,可将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缩短至1.5天(对照组4.3天)。

(二)急性期治疗

白细胞减少: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24小时内起效。

血小板减少:TPO受体激动剂(如艾曲波帕)可使血小板7天内回升50%以上。

成分输血:当血红蛋白<70g/L或血小板<10×10⁹/L时,需输注浓缩红细胞或血小板。采用新型病原体灭活技术,输血导致的感染风险已降低至0.001%以下。

(三)中医调理

临床研究表明,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5:1)可提升化疗患者血红蛋白水平15%~20%,其机制与促进EPO分泌相关。

四、患者自我管理指南

居家环境:每日紫外线消毒30分钟,湿度维持在50%~60%。

饮食卫生:食材中心温度需达75℃以上,避免生食。

营养支持方面:推荐采用“三高一低”饮食原则,即高蛋白(每日每公斤体重1.5克)、高维生素(特别是B12和叶酸)、高铁(如瘦肉、菠菜等富含铁质的食物)以及低脂。例如,每日摄入2个鸡蛋+150g牛肉可提供优质蛋白30g。

症状监测:使用智能手环监测静息心率(100次/分钟提示贫血加重),记录出血点数量变化。出现发热(≥38.3℃)需立即就医。

五、展望与结语

随着靶向药物(如CDK4/6抑制剂)和CAR-T细胞疗法的应用,未来化疗强度有望逐步降低。目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已使70%的骨髓抑制重症患者恢复造血功能。通过医患协同的全程管理,骨髓抑制已从“致命并发症”转变为可控事件。建议患者建立治疗档案,定期监测血常规,实现精准化防护。

注:本文数据引自《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防治指南(2022版)》及NEJM相关临床研究。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