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农意和  单位: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6
755

在心血管疾病中,主动脉夹层被称为“旋风杀手”或“定时炸弹”,其凶险程度远超心梗和脑梗。据统计,未经治疗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24小时内死亡率达33%,48小时内高达50%,若血管完全破裂,患者可能在几分钟内猝死。这种疾病因主动脉壁内膜撕裂、血液涌入夹层形成假腔而得名,如同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威胁生命。随着冬季气温骤降和高血压人群的年轻化,这一疾病的防治愈发重要。

一、致命机制:主动脉壁的“三合板”如何被撕裂?

1. 血管结构的脆弱性

主动脉是人体最粗的动脉,从心脏延伸至盆腔,负责将富氧血液输送到全身。其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构成,类似“三合板”。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或遗传性疾病(如马凡综合征)会导致内膜受损,高压血流冲入中膜形成夹层。假腔不断扩大,最终可能穿透外膜引发大出血。

2. 高血压:核心诱因

77%的主动脉夹层与高血压相关。血压波动(尤其是冬季寒冷刺激)使血管壁承受更大的剪切力,导致内膜破裂。例如,一位32岁的高血压患者因未规律服药,突发胸痛后被确诊为主动脉夹层,血管破口长达2厘米。

3. 高危人群画像

中老年患者:60岁以上人群高发,但近年来30-40岁患者比例上升,与熬夜、高压力、吸烟等不良习惯相关。

遗传性疾病患者:如马凡综合征、主动脉缩窄等,血管结构异常更易发生夹层。

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加速动脉硬化,增加夹层风险。

二、症状识别:与时间赛跑的“生死信号”

1. 典型症状:撕裂样剧痛

患者常描述疼痛“像被刀割或撕开”,多始于胸骨后或肩胛间区,可能向腹部、腰部或下肢放射。这种疼痛与心梗的“压迫感”不同,起病即达顶峰且持续不缓解,伴随大汗、面色苍白、四肢血压不对称。

2.隐匿症状与误诊风险

部分患者表现为腹痛、呕吐或下肢麻木,易被误诊为肾结石或消化道疾病。例如,一名老年患者因腹痛就诊,最终确诊为腹主动脉瘤合并夹层。

3. 诊断“金标准”:影像学检查

主动脉CTA:可清晰显示夹层范围、破口位置及真假腔血流,是首选检查。

D-二聚体检测:若超过500μg/L,可作为急性夹层的排除指标。

三、手术救援:与死神抢时间的“拆弹行动”

1. 手术必要性:保守治疗无异于等待死亡

主动脉夹层无法自愈,保守治疗(如卧床、降压)仅能暂时延缓病情。研究显示,发病后每过1小时,死亡率增加1%,48小时内未手术者死亡率超70%。

2. 手术方案:从开胸到微创的革新

开放手术:适用于A型夹层(累及升主动脉),需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将体温降至21℃以保护器官,但脑卒中风险增加5%。

腔内隔绝术:通过股动脉置入带膜支架封堵破口,创伤小、恢复快。例如,一名65岁患者通过复合微创手术同时解决了夹层和主动脉瓣反流。

3. 围手术期挑战

血压与心率控制:术前需将收缩压降至100-120mmHg,心率控制在60-80次/分,以减少夹层扩展风险。

多学科协作:心脏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团队联合优化手术方案,降低并发症。

四、预防策略:筑牢血管“防火墙”

1. 血压管理:生命线的第一道防线

规律监测:高血压患者每日早晚测量血压,目标值<140/90mmHg。

药物依从性: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冬季可遵医嘱加强降压治疗。

2.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与运动:低盐低脂饮食,补充钙、维生素D;避免晨练和剧烈运动,选择太极拳、散步等温和活动。

戒烟限酒:吸烟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加剧血压波动。

3. 高危人群筛查

定期影像检查:马凡综合征或主动脉疾病家族史者,每半年接受心脏超声或主动脉CTA。

结语:拆解“定时炸弹”,从预防到救治的全链条守护

主动脉夹层的防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对健康管理的考验。从控制血压到识别症状,从技术创新到多学科协作,每一步都关乎生死。当冬季来临之际,高危人群需格外警惕,普通人也应关注血管健康,让生命的“主干道”远离撕裂之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