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6“一到雨季,我的膝盖就像被灌了铅一样沉重,连上下楼梯都成了折磨。”56岁的王阿姨揉着发胀的膝关节向医生说道。这样的场景在各大医院风湿科门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雨季来临,空气湿度骤增,许多人的关节开始出现“抗议”——疼痛、肿胀、僵硬接踵而至。但是别担心,温通罐+拔罐带你解决这些抗议。
雨季关节痛,不只是老寒腿的问题
雨季时节,空气湿度大、气温多变,这种天气很容易导致人体湿气加重。湿气是一种阴冷、黏滞的邪气,它容易侵袭人体的关节、肌肉等部位,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关节疼痛、肌肉酸胀等症状。很多人都以为是年纪大了,患上了“老寒腿”。其实不然,现代年轻人久坐少动、爱吃冷饮,体内湿气也越积越多,也成了关节痛的受害者。湿气型关节痛的典型特点是阴雨天加重、晴天缓解,关节发沉、发胀,甚至肿胀,皮肤摸上去发凉,敷热毛巾会舒服。
温通罐:给关节穿上保暖衣
温通罐,顾名思义就是“温热的拔罐”。这种源自传统火罐但经过改良的器具,内部装有特制的中药包,通过可控温加热系统,使药物成分在40-50℃的适宜温度下缓缓释放。
临床观察发现,温通罐的复合疗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适度的温热效应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其二,其中的中药成分如艾叶、川芎等能渗透皮肤,发挥祛风除湿的作用。其三,它能创造一个持续的“微环境”,帮助恢复关节周围的正常代谢功能。一位接受治疗的患者形容:“就像有一双温暖的手在轻轻按摩我的膝盖,那种舒适感难以言表。”
使用温通罐时先将艾条或艾绒放入专用艾灸盒并点燃,待燃烧稳定(约1-2分钟)后快速将罐扣于选定穴位或痛点上,利用热力与负压形成吸附。操作时需避开骨骼突出、血管丰富及伤口部位,每个部位留置5-15分钟,初次使用建议缩短时间。拔罐后皮肤可能出现淤紫属正常现象,24小时内避免受凉、淋浴或剧烈运动。每周使用2-3次为宜,体质虚弱者应减少频次。
适合温通罐的关节部位有以下几个:
膝关节:对准内外膝眼、鹤顶穴。
肩关节:重点在肩髃、肩髎穴周围。
腰部:沿膀胱经走向排列。
肘关节:曲池、手三里区域拔罐,湿气的吸尘器
拔罐是中医传统疗法里的“明星项目”,通过在皮肤上造成局部负压,使皮肤充血、瘀血,从而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尤其适合湿重、舌苔厚腻的人。常见的拔罐方式有火罐和抽气罐。火罐是用酒精棉球点燃后放入罐内绕1-2圈后抽出,迅速扣在皮肤上,利用热力排出空气形成负压。抽气罐是直接用抽气枪抽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吸附。
拔罐时间一般为5-15分钟,具体时长需根据个人耐受度和皮肤反应调整,初次拔罐者时间宜短。起罐时用手指轻按罐边皮肤使空气进入,切勿强行拔拉。拔罐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红紫印或轻微水疱,属正常现象,通常数日可自行消退。拔罐后注意保暖,避免受凉,24小时内不宜洗澡。若出现水泡或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
不同的拔罐穴位用途不同,风寒感冒可选择大椎穴、肺俞穴(背部上方)。肌肉酸痛可选择阿是穴(疼痛点)、肩井穴(肩部)。湿气重可选择膀胱经(背部两侧)。皮肤破损、水肿、高热、出血性疾病患者及孕妇的腰腹部不宜使用。操作时需避开大血管和神经密集区域。
1+1>2:组合疗法的协同作用
单用温通罐,湿气可能排不彻底;单用拔罐,又怕寒气残留。两者搭配就是1+1>2。温通罐通过热力疏通经络、驱散寒湿,为拔罐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拔罐则通过负压效应深入拔出体内的湿气、寒气,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治疗效果。这种组合疗法不仅能快速缓解关节疼痛,还能从根本上改善关节的气血循环,增强关节的抵抗力,减少雨季关节痛的复发几率。两者搭配使用的最佳时机是雨季前后、运动后、睡前一小时,先温通罐再拔罐效果更佳。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