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正悄然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一旦确诊糖尿病,患者不仅需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居家护理也成为控制病情的关键一环。科学的居家护理能有效稳定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精准把控:血糖监测的关键要点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眼睛”,通过定期监测,患者能够实时了解自身血糖变化情况,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监测频率的选择
不同病情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频率有所不同。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建议每周至少监测2-3天,每天监测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小时血糖;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特别是刚开始调整胰岛素剂量时,需要每天监测4-7次,包括空腹、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出现低血糖症状、更换治疗方案或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如感冒、发烧等)时,应增加监测频率,必要时随时监测。
正确的监测方法
准备工作:监测前洗净擦干双手,保持手指温暖以利采血;仔细检查血糖仪运行状态和试纸有效期,避免因设备问题导致结果偏差。
采血技巧:优先选择无名指指尖两侧,此处血管丰富、痛感轻。采血前手臂下垂充血,酒精消毒待干后,以2-3毫米的合适深度进针,防止采血不足或出血过多。
结果记录:每次监测后,及时记录监测时间、血糖数值,并同步记录饮食、运动等情况,为自我病情观察和医生调整方案提供详实依据。
血糖目标值
一般来说,成年非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4.4-7.0毫摩尔/升,非空腹血糖<10.0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7.0%。但具体目标值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健康状况、并发症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例如,老年患者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以适当放宽。
科学搭配:饮食调控的实用策略
主食选择有讲究:主食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对血糖影响较大。应减少精制谷物(如白米、白面)的摄入,适当增加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杂豆类(如红豆、绿豆、黑豆)和薯类(如红薯、土豆)的比例。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相对缓慢,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速度。一般建议,每天主食摄入量占总热量的50%-65%,每餐主食量控制在1-2两左右。
优质蛋白不可或缺:蛋白质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修复组织等具有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瘦肉、蛋类、奶类、豆类及其制品。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15%-20%,其中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应合理搭配。
控制脂肪和盐的摄入:糖尿病患者应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动物油、油炸食品、糕点等,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油。同时,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6克,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咸菜等高盐食物,以降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饮食规律,少食多餐: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可以将每天的总热量分配到三餐或五餐中,少食多餐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减少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
动出健康:运动管理的科学方法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利用,降低血糖水平,同时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身体代谢。
运动方式的选择:糖尿病患者适合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强度适中,持续时间较长,能够有效消耗体内糖分和脂肪。每周应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5-7天完成,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
运动时间和强度:运动时间应选择在餐后1-2小时,此时血糖较高,运动不易发生低血糖。避免在空腹或降糖药物作用高峰时运动。运动强度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来确定,一般以运动时微微出汗、呼吸加快但仍能正常交谈为宜。
运动注意事项
运动前准备:运动前要做好热身活动,如快走、关节活动等,持续5-10分钟,以预防运动损伤。同时,要穿着舒适的运动鞋和运动服装,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
运动中监测: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自我感觉,如出现头晕、心慌、出汗、乏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监测血糖。如果血糖低于3.9毫摩尔/升,应及时进食含糖食物。
运动后放松:运动结束后要进行放松活动,如慢走、拉伸等,持续5-10分钟,帮助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身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