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彦芝  单位: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5
542

分离焦虑是许多儿童在脱离了主要照料者如爸爸妈妈时常出现的一种情绪表现,严重程度远超可预期范围,与其阶段性发展规律及行为表现不相符。3-6岁儿童中约一半以上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症状,这也是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有学者将其视作一种生物保护机制,适度的分离焦虑可通过自我调节或他人情感支持而得以缓解,而若已经达到了对分离场景的病理性恐惧程度,那么就会显著干扰患儿的社会功能,是需要科学医疗干预的。儿童在入园入学前经常会出现一些分离焦虑症状,如剧烈哭闹,可能伴随腹痛、头痛等躯体症状,或是睡眠障碍,部分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或社交回避行为,无法建立稳定而健康的同伴关系。本文希望通过科普儿童分离焦虑应对策略,尤其是入园入学过渡期的心理护理措施,避免许多家长感到手足无措,助力儿童的健康成长。

分离焦虑的发生基础

儿童尚未形成稳定的三观,对于客观事物的恒久性认知有偏差,当主要照料者离开其视线范围时,其大脑中的威胁检测系统更灵敏、更快速地响应,伴随着身心状态的改变,如皮质醇水平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焦虑恐惧,又因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完善,为此很难实现自我调节。儿童与其主要照料者之间的依恋关系非常特殊,那些安全型依恋儿童通常可以在2-4周内逐渐适应新环境,而不安全型依恋儿童则需要更长时间。了解以上发生基础,家长才能更有效地干预。

入园前的适应性准备

首先,要帮助儿童熟悉幼儿园及校园环境,针对性训练效果显著,建议使用渐进式的环境暴露法来对儿童脱敏,虽不能完全避免焦虑的产生但也可以降低严重程度,建议在儿童入园入校前3周开始训练,带领儿童接触外围环境,而后逐步过渡至室内活动区域如教室,控制每次接触时间,以不超过30min为宜,避免对儿童产生过度的刺激。其次,要对儿童的作息时间进行同步化调整,这是因为儿童生理节律的稳定程度对其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程度极大,为此建议儿童在入园入校前2周调整作息,将重点放在对起床时间、午睡时段和进餐时间的调整,辅助使用可视化计时工具如手表,帮助儿童快速建立时间概念并形成习惯。

入学初期的关键干预

首先,构建并执行告别程序,要有仪式感,期间明确告知儿童自己即将离开但离开只是暂时的,强调双方重聚的时间即放学后,使用一致的离开方式并给儿童以特定的信号如挥手拜拜和面带微笑,还要不断对儿童讲一些带有鼓励性质的语言,以此作为其心理支撑。其次,要对儿童进行多感官的安抚工作,且以往护理经验表明,复合感官刺激所得效果远比单一安抚的效果更好,为此可展示家人合照并强调彼此之间的依恋关系,展示父母对儿童的爱与关心,还可为儿童准备特殊纹理的安抚巾,或是为其穿戴有熟悉气味的衣物,可有效避免儿童不安。

建立中长期支持体系

首先,深入了解儿童的社交适应规律,从最初的观察阶段,到后来的自主游戏及同伴合作游戏,家长及教育者要懂得实时引导,或设计渐进式的社交任务,或以言语鼓励或予以陪伴,帮助儿童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尽快交到更多好朋友,如此可有效缓解与主要照料者分离导致的焦虑情绪。其次,尽快建立家校协同监测机制,每日都记录下儿童的情绪状态,对其每周进步予以评估,每月开展一次综合发展水平分析,以系统化的跟踪及时发现适应过程中的问题,再做相应调整。

特殊情况的识别与处理

护理期间要关注特殊情况,尤其是焦虑诱发的行为表现,如持续性的睡眠紊乱、食欲明显减退或行为退化,超过2周仍无明显缓解,则需考虑加强干预措施,但此前应当到医院接受检查,排除躯体疾病导致的症状。主要照料者可连同教师先做自行护理,但若上述焦虑症状持续超过6周,或伴随自伤等极端行为,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或是到医院就诊,以此实现早期、科学、有效的干预。

结语

分离焦虑的调适过程是儿童神经发育的关键,若有效干预,可帮助儿童快速解决入园入校不适应问题,在此建议采取循序渐进的焦虑干预策略,重视过渡期的心理关怀,必要时寻求专业指导,以免耽误儿童的健康成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