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褚乐  单位:安徽省立医院涡阳分院 产科  发布时间:2025-10-15
84

产科是职业暴露风险较高的科室之一,助产过程中频繁接触产妇血液、体液、羊水等,若防护不当可能面临感染风险。对于产科医护人员而言,做好职业暴露防护不仅是保障自身健康的关键,也是确保医疗服务安全开展的基础。从操作流程到应急处理,每一个防护细节都需严格落实,筑牢职业安全防线。

明确场景才能精准防范

产科助产过程中,职业暴露风险贯穿多个环节,需提前识别并做好针对性防范:

操作相关暴露:分娩过程中进行会阴切开、缝合,或协助胎儿娩出时,可能因产妇突然躁动、器械操作不当导致针刺伤、锐器割伤;羊水、血液喷溅可能接触皮肤黏膜,尤其在产妇存在传染性疾病时,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环境接触暴露:分娩室地面、产床、器械表面可能被血液、羊水污染,清理医疗废物或更换床单时,若手部有皮肤破损,可能通过接触污染物品引发暴露。此外,产妇呕吐物、分泌物等也可能成为潜在的暴露源。

特殊情况暴露:面对急产、产后大出血等紧急情况时,医护人员可能因时间紧迫、操作节奏加快,出现防护措施不到位的情况;若产妇隐瞒传染性疾病病史,也会增加意外暴露的风险。

核心防护措施:全程规范筑牢防线

针对产科职业暴露风险,需将防护措施融入助产全流程,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全程规范:

防护装备规范穿戴:进入分娩室前,需按要求穿戴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帽、无菌手套、防水围裙或手术衣;进行可能产生体液喷溅的操作(如会阴缝合、人工破膜)时,必须佩戴防护眼镜或面屏,确保头部、面部、躯干及四肢关键部位得到有效防护。手套破损或污染后需立即更换,避免继续操作。

操作过程风险管控:使用锐器(如缝合针、剪刀)时,严格遵循“安全操作原则”,避免徒手传递锐器,使用后立即放入专用锐器盒,不可随意丢弃或放置在易接触位置。进行会阴切开等操作时,保持操作区域稳定,与助手做好配合,减少因操作失误导致的锐器伤。接触产妇血液、体液后,及时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手部,避免用污染手触摸口鼻、眼睛等黏膜部位。

环境与废物处理:分娩结束后,及时对产床、地面、仪器设备表面进行清洁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按规定浓度擦拭,作用时间达到标准要求。医疗废物需分类收集,污染的敷料、一次性用品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锐器放入专用锐器盒,密封后由专人转运处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二次暴露。

暴露后处置要及时规范

若发生职业暴露,需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流程,分秒必争降低感染风险:

立即现场处理:发生锐器伤后,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最后用75%乙醇或0.5%聚维酮碘消毒伤口并包扎。若黏膜暴露(如血液溅入眼睛),需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持续冲洗黏膜,冲洗时间不少于15分钟。

及时上报与评估:现场处理后,立即向科室负责人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详细记录暴露时间、暴露类型、暴露源情况(如产妇传染病筛查结果)等信息。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会根据暴露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用药或进一步检查。

后续随访与监测:根据评估结果,按医嘱完成预防性用药,并按时进行相关传染病指标监测。若暴露源为乙肝病毒感染者,需根据自身乙肝表面抗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若为艾滋病病毒暴露,需严格遵循随访监测方案,定期进行抗体检测,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感染情况。

总之,产科职业暴露防护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需要医护人员提高防护意识,严格落实每一个防护细节,也需要医疗机构完善防护制度、提供充足的防护物资和专业的培训指导。只有将“预防为主、规范处置”的理念贯穿始终,才能让产科医护人员在守护母婴安全的同时,也为自身健康筑起坚实的保护屏障,更安心地投身于助产工作中。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