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而人体最精密的“城市”——大脑,一旦遭遇血管堵塞或破裂,也将引发一场致命的“交通灾难”,这就是我国头号致残、第二大致死病因的脑卒中。及时识别与科学应对,是战胜它的关键。
脑卒中分为两大类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占比约80%,脑血管被血栓堵塞,导致下游脑组织缺血坏死。部分患者发病前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如一过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这是大脑的“预警信号”。临床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形成的血栓,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引发堵塞,是常见发病机制。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破裂后,血液压迫脑组织或流入脑表面,破坏大脑压力平衡与代谢环境,长期高血压是常见诱因。
无论哪种类型,都会导致大量脑细胞死亡。每延迟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不可逆凋亡,引发偏瘫、失语、面瘫等严重后果,甚至昏迷或死亡。这是因为大脑不同区域分别掌管运动、语言、感觉等功能,一旦受损,对应的功能就会“罢工”。
生死时速:抓住黄金救治时间窗脑细胞对缺氧极为敏感,5分钟就开始死亡。脑梗死区域周围的“半暗带”细胞尚未完全死亡,及时恢复供血是治疗关键:
静脉溶栓:脑梗死发病后4.5小时内(部分可延至9小时),注射rt-PA等溶栓药物可溶解血栓,但时间每延误1分钟,预后都会变差。研究显示,每提前15分钟溶栓,患者严重残疾风险降低5%。
血管内取栓:大血管堵塞者,发病6-24小时内,可通过微创介入手术直接取出血栓,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该技术通过股动脉将细导管送入脑血管,精准抓取血栓,但同样依赖快速响应。错过时间窗,有效治疗手段锐减,致残致死风险剧增。
FAST!快速识别大脑求救信号
牢记国际通用的“FAST”口诀,发现症状立即拨打120:
F(脸):面部不对称,嘴角歪斜;
A(手臂):单臂无力下垂;
S(言语):说话含糊不清;
T(时间):记录发病时间,争分夺秒送医。
此外,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视力丧失、行走困难、意识模糊等也需警惕。即使症状自行缓解(TIA),也必须立即就医,因其预示着近期卒中风险极高。
康复之路:重塑生命功能
度过急性期后,科学康复是恢复功能的核心:
黄金康复期:发病后3-6个月是恢复最快阶段,但“终生康复”理念同样重要。这是因为大脑具有持续可塑性,即便病程超过6个月,康复训练仍能促进神经功能改善。
多学科协作:由神经内科医生、康复师等组成团队,制定个性化方案,涵盖运动训练、日常能力恢复、言语吞咽治疗、认知训练、心理支持及物理因子治疗。大脑具有可塑性,通过系统训练,许多患者实现了从卧床到行走、从失语到交流的转变。
预防为先:降低卒中风险多数脑卒中风险因素可干预:
控制“三高”:高血压患者需规律服药控压;高血脂者通过饮食、运动及他汀类药物降低“坏胆固醇”;糖尿病患者严格管理血糖。研究证实,血压每降低5mmHg,脑卒中风险下降14%;低密度脂蛋白(LDL-C)每降低1mmol/L,缺血性卒中风险降低20%。
健康生活:戒烟限酒,采用低盐低脂饮食,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控制体重,调节情绪。长期吸烟会使脑卒中风险增加2倍,而规律运动能提升血管弹性,降低发病风险。
疾病管理:房颤患者需抗凝治疗防血栓;颈动脉狭窄严重时需药物或手术干预。约20%的缺血性脑卒中由房颤导致,规范抗凝治疗可使卒中风险降低60%以上。
二级预防:有卒中病史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降脂药,定期复查。数据显示,坚持二级预防的患者,脑卒中复发风险可降低40%。
脑卒中虽凶险,但只要掌握急救知识、坚持预防,就能守护大脑健康,改写生命轨迹。记住三大行动准则:快速识别信号、争分夺秒送医、持之以恒预防,为大脑健康筑牢防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