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拉尔布格西  单位:色达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9
778

长期卧床者皮肤上悄然出现的红斑、水疱,可能是压疮(压力性损伤)的信号。这种由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引发的损伤,不仅带来剧痛,还可能引发感染、败血症等致命并发症。全球每年因压疮导致的医疗支出超千亿美元,而科学预防可将发生率降低80%以上。本文聚焦高危人群,系统解析防护策略。

一、高危人群画像:谁在“压疮警报”中?

压疮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以下六类人群需重点防范:

1.长期卧床者:术后康复、脊髓损伤患者,骶尾部、足跟等骨突部位持续受压超2小时即可能损伤。

2.行动障碍人群:脑卒中后遗症、帕金森病患者因翻身困难,骶尾部压疮发生率高达65%。

3.营养不良者:蛋白质摄入不足使皮肤弹性下降,低蛋白血症患者压疮愈合时间延长3倍。

4.失禁患者:尿液中的尿素酶破坏皮肤屏障,潮湿环境使压疮风险增加5倍。

5.医疗器械使用者:石膏固定、呼吸机面罩等设备可能造成局部压力性损伤,需每2小时检查皮肤。

6.特殊生理状态者: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对压力感知迟钝,肥胖者因体重集中于骶尾部,均属高危群体。

二、预防黄金法则:源头阻断损伤1.动态减压:每2小时“唤醒”皮肤

o卧床患者:30°侧卧位交替减压,交替式气垫床可延长翻身至4小时,骶尾部压力从120mmHg降至30mmHg。

o坐轮椅者:每30分钟调姿,波浪形凝胶坐垫分散坐骨结节压力60%,脊髓损伤者“前倾-后仰-侧倾”循环。

o翻身技巧:用“三人轴线翻身法”,避免拖拽皮肤。

2.皮肤屏障保卫:清洁+保湿+防护

o日常清洁:每日用38-40℃的温水清洁,失禁患者应及时更换尿垫并使用中性清洁剂,忌用碱性肥皂。

o保湿护理:清洁后涂pH5.5 - 6.5润肤剂,含神经酰胺润肤霜提升皮肤含水量40%。

o高危防护:在骶尾部等部位粘贴透明敷料可将压疮发生率降低42%,使用硅胶泡沫垫可缓冲骨突部位80%的压力。

3.营养强化计划:细胞层面修复

o蛋白质摄入:每日1.2 - 1.5g/kg体重,60kg患者需72 - 90g,推荐“3 + 2”饮食。

o微量营养素:维生素C(100mg/日)促胶原合成,锌(15mg/日)加速愈合,ω-3脂肪酸(1g/日)可减轻炎症。

o特殊人群: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7-10mmol/L,肾功能不全者应选择低磷优质蛋白。

三、护理实战指南:早期干预到治疗1.早期识别:红斑警报与处理

oⅠ期:皮肤完整有持续性红斑(压不褪色),用泡沫敷料保护,避免受压。

oⅡ期:表皮破损,形成水疱;小水疱可涂抹抗生素软膏并覆盖纱布,大水疱需由医护人员抽吸疱液。

oⅢ - Ⅳ期:全层皮肤缺失伴坏死,每日清创、用银离子敷料,必要时皮瓣移植。

2.伤口管理:清洁、湿润与抗感染

o清创:自溶性(水胶体敷料)或酶解(糜蛋白酶),避免机械性二次损伤。

o湿润维护:藻酸盐敷料吸收渗液,湿润的环境可使愈合速度提升30%。

o抗感染:黄色脓性分泌物多时局部用含银敷料,全身感染依药敏用抗生素。

3.照护者培训:“被动”转“主动”

o技能:“一看二摸三检查”,观皮肤、触温湿度、查器械压迫。

o工具:用Braden量表每周评估,评分≤12分启动强化预防。

o心理:长期照护易焦虑,建议加入互助小组以分享经验、获得支持。

四、科技赋能:智能设备开启预防新纪元

·智能床垫:内置压力传感器,可实时监测体压分布并自动调整充气量,使高危部位压力降低50%。

·可穿戴设备:柔性传感器能监测皮肤温度、湿度及压力变化,数据异常时向手机APP发送警报。

·AI辅助诊断:深度学习算法可分析皮肤照片,早期识别压疮风险,准确率达92%。

压疮预防是一场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的持久战。科学减压能为皮肤“松绑”,精准护理可筑牢防护屏障,营养支持则从细胞层面修复损伤。每一次细致的翻身、每一滴营养的补充、每一处皮肤的呵护,都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随着科技发展,智能设备正为压疮预防注入新动力,让我们更有信心将这种“沉默的杀手”扼杀在萌芽状态,为高危人群撑起健康保护伞。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