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无痛分娩虽能减轻产痛,但术后护理不当易引发健康问题。产妇因麻醉和分娩影响,身体机能需逐步恢复,科学护理对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意义重大。本护理常规基于临床实践,系统梳理术后身体监测、活动管理、疼痛与伤口护理、哺乳指导及心理调适等要点,帮助产妇及家属掌握正确护理方法,助力产妇安全顺利度过产褥期,保障母婴健康。
术后身体状况密切监测
产妇完成无痛分娩后,需对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监测以确保恢复安全。①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包括每 15-30 分钟测量一次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体温,若出现血压骤降、心率过快或体温升高等异常,需及时告知医生排查低血压、感染等风险。②细心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若阴道出血量多于月经量或出血持续增多,可能提示宫缩乏力或胎盘残留,需立即处理。同时要留意产妇排尿情况,因麻醉可能影响膀胱功能,若术后 6-8 小时仍无法自主排尿,需进行导尿以防尿潴留。
合理活动与排尿排便管理
术后合理活动有助于身体恢复,但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麻醉作用未完全消退时,产妇应卧床休息,可在护士协助下翻身,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待下肢感觉恢复、能自主活动后,可先坐于床边适应片刻,无头晕等不适再缓慢站立,首次下床需有人搀扶以防跌倒。术后 24 小时内可在病房内短时间走动,逐步增加活动量,促进胃肠蠕动及恶露排出,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或提重物。
由于麻醉可能抑制膀胱神经反射,产妇需在术后 6-8 小时内尝试自主排尿。若出现排尿困难,可通过听流水声、热敷下腹部等方法诱导排尿,仍无效时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导尿,防止膀胱过度充盈影响子宫收缩。排便方面,术后因活动减少、胃肠功能减弱易发生便秘,建议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每日饮水 1500-2000 毫升,若术后 2-3 天未排便,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开塞露等缓泻剂,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腹压。
疼痛缓解与伤口护理要点
术后疼痛管理需结合产妇状态选择合适方式。若为轻度宫缩痛,可通过调整体位如侧卧位、腹部按摩或深呼吸放松缓解;疼痛明显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但需注意哺乳安全性。若出现切口剧烈疼痛、红肿或异常渗液,可能是伤口感染或愈合不良,需立即就医处理。
每次排尿排便后,需用温水由前向后冲洗外阴,避免粪便污染伤口,冲洗后用无菌纱布轻拍吸干水分,保持局部干燥。可每日用碘伏棉球消毒伤口 2-3 次,消毒时注意从伤口中心向外侧擦拭。产妇应避免久坐或穿紧身衣物,减少伤口压迫,睡觉时可取健侧卧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若发现伤口缝线脱落、裂开或有脓性分泌物,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清创或重新缝合。此外,产后 2-3 天可采用红外线灯照射伤口,距离 30-50 厘米,每次 15-20 分钟,促进组织修复与消肿止痛。
哺乳指导与心理调适护理
哺乳方面,术后尽早开始母乳喂养,通常产后半小时内,可帮助刺激子宫收缩并建立哺乳习惯。护士会指导正确哺乳姿势,如橄榄球式或侧卧式,避免婴儿含接乳头不当导致皲裂。哺乳前用温水清洁乳头,无需使用肥皂或酒精以免破坏皮肤油脂层;哺乳后可挤出少量乳汁涂抹乳头,形成天然保护屏障。若出现乳汁淤积,可通过热敷、轻柔按摩乳房(从乳房根部向乳头方向),以及让婴儿频繁吸吮等方式缓解,必要时由专业催乳师协助通乳。
产妇术后因激素水平波动、身体不适或角色转变,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家属需多陪伴与沟通,倾听产妇感受,帮助分担育儿事务。产妇可通过深呼吸训练、听轻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也可参加产后康复小组交流经验。若持续出现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超过 2 周,需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此外,医护人员会定期进行心理评估,提供针对性疏导,帮助产妇平稳度过产褥期。
总之,无痛分娩术后科学护理是促进产妇康复的关键。做好身体监测、活动管理、疼痛与伤口护理,重视哺乳指导和心理调适,能帮助产妇减少并发症,尽快恢复。遵循此护理常规,可助力产妇平稳度过产褥期,开启健康的产后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