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骨科手术后,很多人纠结“动还是不动”:动怕伤口裂、骨头错位;不动怕恢复慢、长血栓。其实术后能活动,关键是“慢”——慢慢动、循序渐进。科学的“慢”康复,才能让伤口长好、身体复原。
为啥术后要“慢”动?
术后早期活动,好处多到想不到:
1.帮骨头长:适当活动让血液流得快,给骨头和伤口送更多营养,像给植物慢慢浇水,长得更结实。
2.防肌肉“缩水”:不动的话,肌肉会变细、没劲,以后走路难;慢慢动能保持肌肉力量。
3.减少血栓:长期不动容易长血栓,“慢”动能让血液流动,降低风险。
4.早点自理:循序渐进活动,身体慢慢适应,能早点自己吃饭、走路,少麻烦别人。
但这个“动”必须是“慢”的。如果急着使劲、动作太大,可能让没长牢的骨头错位,伤口裂开,反而耽误恢复。就像刚种的小树,得慢慢扶着浇水,猛一拽就倒了。
“慢”康复,分阶段来
不同阶段,活动方法不同,得按“时间表”来:
1.术后1-3天:躺床上“小范围动”
这时伤口还疼,骨头也没长稳,主要活动没受伤的地方和关节:
胳膊腿没受伤的:比如下肢手术,多活动胳膊,抬手、握拳,每次5分钟,每天4-5次。
受伤部位附近:脚踝做“勾脚-伸脚”,膝盖轻轻弯一点(别超过医生说的角度),动作要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每次10下,一天3次。
翻身要“慢半拍”:需要翻身时,别自己猛地翻,让家人帮忙,先慢慢侧身,用枕头垫在背后撑住,避免伤口受力。
2.术后1-2周:从床到椅“慢慢挪”
伤口不那么疼了,就可以试着坐起来、挪到椅子上:
坐起“三步走”:先慢慢把上半身抬起来,靠在床头(角度从30度开始,每天加一点),适应10分钟;再把双腿垂到床边,晃一晃;最后在家人的搀扶下坐直。
坐椅子“别太久”:第一次坐5-10分钟就够,每天多坐1-2分钟,椅子上放个软垫子,让腰和屁股舒服点。
脚下“垫稳当”:坐的时候,脚下放个小凳子,让膝盖弯成90度,别悬空,不然腿会肿。
3.术后2周-3个月:下地“小步走”
医生说可以下地了,也别着急大步走,得“小步慢走”:
先练站立:扶着助行器或床边,慢慢站起来,站10秒就坐下,一天练3-4次,适应后再延长时间。
走路“分轻重”:伤腿先别使劲踩,用脚尖轻轻点地,好腿承担大部分重量,走一步停一下,像“散步”不是“赶路”。
别爬楼梯:这阶段尽量别爬楼梯,上下楼对膝盖、髋部压力大,容易受伤。
“慢”动时,这些雷别踩
1.别和别人比进度:有人看到同病房的人能走了,自己还站不稳,就急着加量。其实每个人伤口大小、体质不一样,恢复速度不同,按自己的节奏来最安全。
2.别忽视“疼”的信号:活动时胀、酸正常,但如果疼得尖锐、像针扎,或者活动后肿得厉害,说明动多了、动快了,得停下来歇一歇,告诉医生调整计划。
3.别依赖“偏方”:别使劲揉伤口周围,按摩要轻,只按没伤口的地方,最好让护士教了再做。
4.别过早丢辅助工具:助行器、拐杖未经医生允许别丢,它们能分担重量,避免伤处受力,等医生说“可以不用”了再慢慢撤。
护理帮你“慢”康复
护士教“标准动作”:住院时护士会示范活动方法,比如髋关节置换后弯腿不超过90度。记不住就让家人拍视频,回家照着做。
家人当“监督员”:记好活动时间、次数,扶患者时别使劲拽,提醒“慢点”,活动后看伤口是否渗血、腿肿不肿,有问题找医生。
自己做“小记录”:每天记录活动动作、次数、有无不适,复诊时带给医生,以帮助医生判断恢复情况。
不同手术,“慢”的重点不同
关节置换术:比如换髋关节,早期别跷二郎腿、盘腿,弯腰别超过90度,动作要缓慢、标准。
骨折手术:打钢板或钉子的,早期活动别让骨头“负重”,比如大腿骨折,别让伤腿使劲踩地。
脊柱手术:戴支具时,活动要“挺直腰”,转身时整个身体一起转,别单独扭腰,坐、站都要慢。
结语
骨科术后康复,快就是慢,慢就是快。急于求成容易出问题,慢慢活动、按部就班,才能让身体真正恢复。记住,康复路上,稳比快更重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