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呼吸内镜就像一位“火眼金睛”的侦察兵和“精准操作”的治疗师,凭借纤细的镜身深入人体气道,为医生提供直观的病变视野,也为患者带来微创诊疗的新选择。本文将带您了解这一“小小神器”的重要作用及相关护理知识。
一、什么是呼吸内镜?
呼吸内镜是一类用于检查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内镜设备,主要包括支气管镜、胸腔镜等。其核心原理是通过人体自然腔道(如鼻腔、口腔)或微小切口进入呼吸道,借助前端的光源和摄像头,将气道内的图像实时传输到显示屏上,让医生清晰观察气管、支气管及肺部的病变情况。
二、呼吸内镜在疾病诊疗中的核心应用
(一)诊断领域:精准识别病灶
明确病变性质:当胸部CT发现肺部结节、肿块或阴影时,呼吸内镜可通过活检钳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判断是炎症、结核还是肿瘤,为确诊提供“金标准”。
探寻咯血原因:对于反复咯血的患者,内镜能直接观察气道内是否有溃疡、血管畸形或肿瘤破裂等出血点,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
诊断弥漫性肺病:如间质性肺炎,内镜可通过肺泡灌洗收集肺泡内的液体,分析其中的细胞成分和生化指标,辅助诊断疾病类型。
(二)治疗领域:微创解决难题
清除气道异物:尤其适用于儿童或老年人误吸入花生米、硬币等异物的情况,内镜可通过异物钳精准取出,避免开胸手术。
解除气道梗阻:对于肺癌、气管狭窄导致的气道堵塞,可通过内镜下球囊扩张、放置支架等方式拓宽气道,恢复呼吸通畅;若肿瘤阻塞气道,还可直接在镜下进行消融治疗(如激光、氩气刀),缩小肿瘤体积。
治疗肺部感染:对于重症肺炎患者,内镜可直接吸除气道内的脓痰和分泌物,并进行局部给药,提高治疗效果。
气胸与胸腔积液处理:胸腔镜可探查胸腔内情况,对自发性气胸进行肺大疱切除,对胸腔积液进行引流和病因探查。
三、呼吸内镜检查的术前护理要点
为确保检查顺利进行,术前护理是关键环节,患者和家属需配合做好以下准备:
完善检查评估:术前需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影像等检查,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和出血风险,若有严重心脏病、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需提前告知医生。
心理疏导:许多患者对内镜检查存在恐惧心理,护理人员会耐心解释检查流程、安全性和必要性,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家属也可通过陪伴和鼓励帮助患者建立信心。
饮食管理:检查前4-6小时需禁食禁水,避免检查中呕吐导致误吸(食物或水进入肺部引发感染)。若患者有糖尿病或长期服药,需提前与医生沟通是否调整用药时间。
个人准备:取下口中的假牙、牙套,避免检查中脱落误吸;穿着宽松衣物,取下项链、玉佩等饰品;女性患者需卸妆,尤其是口红,以免影响内镜镜头清晰度。
签署知情同意书:医生会详细说明检查的目的、风险(如出血、感染、喉头水肿等)和可能的并发症,患者或家属需理解后签署同意书。
四、呼吸内镜检查的术后护理与注意事项
术后护理直接影响患者的恢复,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在观察室休息1-2小时,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观察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咯血等异常情况。
饮食与活动指导:术后2小时内禁食禁水,避免咽喉部麻醉未消退导致呛咳;2小时后可先试饮少量温水,无不适再逐渐进食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粥、牛奶),避免辛辣、坚硬食物刺激咽喉。术后1-2天内避免剧烈运动,以休息为主。
并发症观察与处理: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咽喉疼痛、声音嘶哑,通常1-2天可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若出现咯血(痰中带血丝一般正常,大量鲜血需立即告知医生)、发热(体温超过38.5℃)、剧烈咳嗽或呼吸困难,需及时就医。
用药与复查:若术后医生开具了止血药、抗生素等,需遵医嘱按时服用;若进行了活检,需注意观察病理报告出具时间,及时与医生沟通后续治疗方案。
呼吸内镜虽小,却承载着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的“大使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它将在早期肺癌筛查、精准靶向治疗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了解呼吸内镜的应用与护理知识,能帮助患者减少恐惧、积极配合,让这一“微创神器”更好地为健康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