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很多人以为“看到TA时心跳漏了一拍,是爱情来了吧?”但如果心跳经常“乱拍”“狂跳”,甚至伴随胸闷、气短。警惕!这可能不是浪漫爱情到来的前奏,而是心脏在跳危险的死亡disco——心房颤动(房颤)!房颤作为一种较为普遍且危险的心律失常,如果没有及时地识别和干预,很容易诱发脑卒中(中风)、心衰甚至死亡。
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不规则,快速颤动(频率可达到300-600次/分),导致心脏泵血效率下降。房颤并非简单的“心跳加快”,而是一种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的疾病,如脑卒中、心力衰竭,甚至会出现猝死,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讲,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群体更要进一步提高警惕。房颤的发作可能短暂,也可能持续。从生活习惯方面看,房颤的发生与高龄、肥胖、吸烟、酗酒、长期熬夜有关;从表现症状来看,房颤可能会出现心慌、气短、乏力、头晕、胸闷,因此,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情绪或者劳累导致。
得了房颤有什么严重后果
1.房颤最令人担忧的并发症就是脑卒中。由于心房没有办法有效地收缩,血液在心房内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进入脑血管,就会引起脑卒中,从而造成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2.房颤还会导致心力衰竭。长期心律不齐会影响到心脏的泵血功能,使得心脏渐渐“劳累不堪”,从而出现乏力、气促等表现,严重者甚至需要进行住院治疗。尤其是老年人或者已有心脏病基础的患者,更容易由于房颤诱发心衰。
3.房颤本身还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如频繁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等症状反复出现,严重影响到工作、休息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房颤是怎么发生的
正常的心跳节奏主要是由窦房结主导,心房肌纤维按照有序的电传导路径同步收缩。但是,在房颤的状态下,心房内多个异位起搏点不断地发放出异常电信号,从而导致心房失去协调性,可能会表现出快速且紊乱的颤动。这种异常的活动多数源于肺部静脉附近的心肌袖,其局部自律性提高或者形成了折返电路。这样使得心房电传导系统陷入混乱,心跳也变得不规则。
房颤的发展过程
早期的房颤多表现为阵发性,即发作时间较短,可自行恢复,有些患者甚至毫无察觉,这一阶段,房颤消失得很快。若不够重视,随着时间推移,电信号紊乱率加快、心房肌组织重构,房颤便开始频繁发作。之后则发展成为持续性房颤,发作时间超过7天,常常需要药物或者电复律干预方能终止。再往后,心房肌细胞结构发生不可逆变化,并发展转变为永久性房颤,意味着节律已经无法恢复正常,心脏功能也会受到长期打击。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力,血液在心脏内打转,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进入脑部就可能会引起致命性脑卒中。
房颤的治疗
治疗目标主要包括控制心室率、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以及预防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对于症状比较轻、房颤发作不太频繁的患者,医生常常采取“控率优先”的方式,通过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来稳定患者的心率。如果患者的症状明显、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则可能会考虑“控律”治疗,即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或者电复律技术尝试将心跳恢复到正常的节律。如今,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射频消融已经成为一种效果较好的治疗选择,特别适用于药物控制不佳或者希望进行根治的年轻患者。
房颤日常管理建议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监测与随访:定期复查心电图、凝血功能(如用华法林)、心脏超声,自我监测心率。
警惕预警信号:突发肢体麻木、言语不清、胸痛等,需立即就医(可能提示脑卒中或心梗)。
关键提醒
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抗凝治疗是降低风险的核心。无症状房颤≠无害,需通过体检早期发现。
结语
爱情或许会让人心跳加速,但房颤的“心跳”是死神在敲门!别把心悸当浪漫,更别拿无症状当借口。早发现、早治疗,才能让心脏跳出健康节奏,拥抱真正的爱情。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