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荣凌燕  单位: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药学部  发布时间:2025-10-14
119

疼痛是身体的“预警信号”,术后痛、关节炎痛、癌症痛等情况中,不少人需长期用镇痛药缓解。但“长期吃会成瘾”的担忧,让患者陷入“忍痛不敢吃”或“吃药怕上瘾”的两难。

镇痛药分两类,成瘾风险大不同

并非所有镇痛药都有“成瘾性”,能否长期吃、是否依赖,关键看药物类型。临床常用镇痛药分两类,成瘾风险差异显著:

1.非甾体抗炎药:无成瘾性,长期止痛首选

这类药物(布洛芬、塞来昔布等)是慢性疼痛(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的“主力军”,通过抑制炎症因子止痛,无成瘾性,适合长期规范使用。但长期服用可能伤胃黏膜、影响肾功能,需遵药师指导控剂量(如布洛芬每日不超2.4g),避免叠加用药(如同时吃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易致肝损伤)。

2.阿片类镇痛药:有潜在成瘾性,需严格遵医嘱

这类药物(吗啡、羟考酮等)镇痛强,用于中重度疼痛(癌症晚期痛、术后剧烈痛),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身体依赖”和“心理渴求”,存在成瘾风险。但医疗规范使用下,成瘾率极低——癌症患者长期使用成瘾率仅0.03%~0.05%,普通慢性疼痛患者规范使用时风险低于1%。“成瘾”多源于“滥用”(超剂量、超疗程、非医疗使用),而非合理治疗。

4个重点避开成瘾与副作用

无论用哪种镇痛药,长期服用都需守“安全第一”原则。记住4点,可在有效止痛的同时规避风险:

原则1:“先评估,再用药”,不盲目选药

长期止痛前,需找医生或药师明确疼痛原因(炎症性痛、神经病理性痛、癌痛),不同疼痛用药不同:神经痛首选普瑞巴林,中重度癌痛才考虑阿片类药物。避免“痛了就吃布洛芬”“跟风用药”,错误用药无效还可能延误病情、增副作用风险。

原则2:“最小有效剂量”,不随意加量

长期用药遵“能少则少”:非甾体抗炎药从“最低有效剂量”开始(如布洛芬每次0.2g,每日3次),疼痛控制不佳先咨询药师调整,勿自行加量;阿片类药物需医生按疼痛评分定剂量,从小剂量起始,调至“止痛好且副作用小”,严禁因“效果不够”自行加量,否则易增加成瘾和呼吸抑制风险。

原则3:“定期复诊”,不长期“一成不变”

长期吃镇痛药不是“一吃到底”,需定期复诊(非甾体抗炎药每3-6个月1次,阿片类每1-2个月1次),让医生/药师评估:①疼痛是否仍需药控?②剂量是否合适?③是否有副作用或依赖信号?比如长期用阿片类者,若“不吃药就难受”,需及时调方案,通过“渐减量”或“换药物”避戒断反应,勿直接停药。

原则4:“不囤药、不分享”,不碰“滥用红线”

镇痛药属“处方药或甲类非处方药”,需凭处方或药师指导购买,严禁囤药——多余药可能失效或被家人误服;更不能“分享”他人,易致对方因剂量不当成瘾或中毒。剩余、过期药需按“有害垃圾”处理,避免流入非法渠道。

常见误区澄清:这些“担心”没必要

很多人对长期吃镇痛药的恐惧源于“认知误区”,药师澄清两点:

1.“阿片类药物=一定会成瘾”?错!

医疗场景中,阿片类药物是“治疗性用药”,医生通过“规范剂量+定期监测”控风险,成瘾率极低。如癌症患者长期用吗啡,是为“改善生活质量”,多数人仅产生“身体依赖”(停药有轻微戒断反应),渐减量可缓解,并非“成瘾”(心理渴求、失控用药)。

2.“非甾体抗炎药无成瘾性,就可随便吃”?错!

虽无成瘾性,但长期滥用危害大:每天吃布洛芬超推荐剂量、连续1年以上,胃溃疡发生率增30%;有肾病基础者长期吃,可能致肾衰竭。即便“安全型”镇痛药,也需遵从指导使用。

结语

长期吃镇痛药是否成瘾,核心在“是否规范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遵剂量、定期查,阿片类药物遵处方、不滥用。别因“怕成瘾”忍痛不吃药,影响生活质量,可主动咨询医生/药师制定个体化方案。记住:疼痛管理目标是“无痛且安全”,守“规范用药”底线,就能缓解疼痛不踩“成瘾”坑。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