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红  单位: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0
1722

糖尿病治疗中,胰岛素注射是控制血糖的关键手段。然而,临床数据显示,约60%的患者因注射技术不规范导致血糖波动,甚至引发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本文结合最新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总结胰岛素注射的5大“致命错误”,帮助患者掌握科学注射方法,将血糖达标率提升80%以上。

错误一:注射部位“终身制”,皮下脂肪“千疮百孔”

常见误区:

许多患者长期固定在腹部同一区域注射,导致皮下脂肪增生、硬结形成,胰岛素吸收率下降30%-50%。

科学对策:

“黄金三角”分区轮换:腹部:避开脐周5厘米区域,将腹部划分为4个象限,每周固定一个象限,每日注射点间隔2.5厘米(约两指宽)。

大腿外侧:前侧和外侧均可注射,避开膝盖上10厘米及大腿根部内10厘米范围。

上臂外侧:选择三角肌下外侧,适合自我注射,但需交替使用左右臂。

臀部外上1/4:适合长效胰岛素,吸收最慢,可减少夜间低血糖风险。

“小轮转”法则:

在同一象限内,按“时钟法”选择注射点,每次间隔1-2厘米,避免重复穿刺同一针眼。

错误二:针头“一针到底”,感染与剂量误差齐飞

常见误区:

为节省成本,患者重复使用针头,导致针头倒钩、药液结晶堵塞,甚至引发局部感染。科学对策:

严格执行“一针一换”原则:每次注射前安装新针头,注射后立即拆卸,避免药液污染。

推荐使用4-5毫米超短针头,垂直进针无需捏皮,儿童及消瘦患者可捏起皮肤呈45°角进针。

针头残留药液处理:

注射后停留10秒再拔针,确保药液完全吸收。若发现针头内有结晶或堵塞,立即更换新针头,避免暴力推注导致剂量误差。

错误三:注射时间“随心所欲”,低血糖与高血糖交替上演

常见误区:

患者未区分胰岛素类型,导致注射时间与药效峰值不匹配。例如,速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需餐前即刻注射,而短效胰岛素(如诺和灵R)需餐前30分钟注射。若注射时间错误,血糖波动幅度可达8-12mmol/L。

科学对策:

牢记“时间密码”:速效胰岛素:餐前0-10分钟注射,起效时间10-15分钟,峰值作用1-2小时。

短效胰岛素:餐前15-30分钟注射,起效时间15-60分钟,峰值作用2-4小时。

中效/长效胰岛素:每日固定时间注射(如睡前22:00),与饮食时间无关。

动态调整方案: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注射时间。例如,若餐后血糖偏高,可提前5分钟注射速效胰岛素;若出现低血糖,需延迟注射并补充碳水化合物。

错误四:胰岛素保存“放飞自我”,药效失效风险倍增

常见误区:

患者将未开封胰岛素置于冰箱门内侧(温度波动大),或已开封胰岛素暴露于高温环境(如夏季车内),导致胰岛素变性。

科学对策:

未开封胰岛素:冷藏于2-8℃环境,避免贴近冰箱后壁(温度低于2℃)。

运输时使用保温袋,避免剧烈震荡。

已开封胰岛素:室温(不超过30℃)保存4周,避免阳光直射。

乘飞机时随身携带,不可托运(托运温度可能低于0℃)。

复温与检查:

从冰箱取出的胰岛素需静置30分钟复温,注射前检查药液是否澄清(浑浊或絮状物提示失效)。

错误五:消毒与排气“走过场”,污染与剂量误差埋下隐患

常见误区:

消毒时未待酒精挥发即注射,导致局部刺激疼痛。

注射前未排气,针头内残留空气导致剂量误差。

科学对策:

消毒“三步法”:肥皂水洗手后,用酒精棉球以注射点为中心螺旋消毒,直径5-6厘米。

等待酒精完全挥发(约30秒),避免酒精随针头进入皮下。

排气“双保险”:新针头安装后,直立笔杆,调节2单位剂量按压注射键,直至针尖出现液滴。

每次注射前,调节1单位剂量排气,确保无气泡残留。

结语:科学注射,让胰岛素成为“控糖利器”

胰岛素注射并非简单的“扎针”,而是一门涉及解剖学、药理学与操作规范的精细技术。通过避开上述5大错误,患者可将血糖达标率提升至80%以上,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建议每3个月由专科护士评估注射部位,定期参加糖尿病教育课程,真正实现“我的血糖我做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