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芮瑾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科  发布时间:2025-06-20
1596

街坊邻居聊天,经常听到有人说:“老张前几天突然瘫床上了,说是中风!”中风这词儿听起来吓人,新闻里也总说它是“健康杀手”。到底啥是中风?为啥有人突然就半身不遂?中医又有啥办法对付它?今天咱就唠点实在的,把中风这点事儿掰扯明白!

中风不是“风”吹的,是血管“闹脾气”了!

很多人以为中风是“被风吹着了”,其实它跟自然界的风没啥关系,而是脑血管出了大问题。简单来说,中风分两种:

 缺血性中风(脑梗):就像水管被水垢堵住了,大脑某块区域因为没血“断粮”,脑细胞开始“罢工”。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好比水管爆裂,血液涌进大脑,压迫周围组织。

西医讲中风,会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幕后黑手”,但中医看这事儿,讲究“防患于未然”。老祖宗觉得,中风是身体长期“失衡”的结果。比如你总爱大鱼大肉、熬夜喝酒,体内就会积攒痰湿;脾气暴躁、经常生气,肝火就容易往上蹿;年纪大了,气血不足,血管也变得脆弱……这些问题日积月累,就像埋下了“定时炸弹”,一不留神就会“爆炸”。

中风发作有信号,学会识别能救命!

中风来得急、危害大,但发作前其实有“小预告”。记住这个“120口诀”,关键时刻能救命:

• “1”:一张脸不对称,嘴角歪斜;

• “2”:两只手臂平举,一侧无力、抬不起来;

• “0”:说话含糊不清,表达困难。

要是发现有人突然出现这些症状,别犹豫,立刻拨打120!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5小时,早一分钟送医,就能多救一片脑细胞!

还有些人发作前会反复头晕、眼前发黑、手脚发麻,或者突然说不出话、走路不稳。这些“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千万别当成普通疲劳,一定要去医院检查!

中医“组合拳”,帮中风患者慢慢“站起来”

很多人觉得中风治不好,其实中医对付这病有一套“内外兼修”的办法。

1. 中药调理:从根儿上解决问题

中医开方讲究“辨证论治”:

肝阳上亢型:脾气急、血压高的人,常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

痰瘀阻络型:体型偏胖、舌苔厚腻的,会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祛湿;

气虚血瘀型:手脚没劲儿、面色苍白的,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效果好。

这些药方里的黄芪补气,川芎活血,天麻平肝,就像给身体来了次“系统升级”,把堵塞的血管疏通,把紊乱的气血理顺。

2. 针灸推拿:唤醒沉睡的肢体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王牌”!医生会在百会、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扎针,就像给沉睡的神经“通电”。有些患者扎完针,原本抬不起来的手突然能握东西了,这就是针灸的神奇之处。除了普通针刺,还会用头针刺激大脑皮层,用艾灸温通经络,效果翻倍。

推拿也很重要!家人可以帮患者按摩瘫痪的肢体,从手指、脚趾往心脏方向推,促进血液循环;拍打臀部、腿部的肌肉,防止萎缩。这些动作看着简单,坚持做几个月,真能帮患者慢慢恢复行动能力。

3. 康复训练:“笨鸟先飞”也能走起来

中风后康复是场“持久战”。中医常说“治未病”,康复训练就是“治未瘫”!

语言训练:对着镜子练习发音,从简单的“啊、哦”开始,慢慢说词语、句子;

肢体训练:扶着栏杆练习站立、迈步,哪怕走得歪歪扭扭,也要坚持;

吞咽训练:用吸管吸酸奶、做鼓腮吹气的动作,防止吞咽困难。

就像学走路的孩子,一开始跌跌撞撞,但只要坚持,一定能走得越来越稳!

防中风比治中风更重要!这些坑千万别踩!

中风一旦发作,就算治好了也可能留下后遗症。所以,预防才是硬道理!

管住嘴:少吃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多吃芹菜、木耳这些“血管清道夫”;

迈开腿:每周至少运动3次,散步、打太极拳都是不错的选择;

稳住情绪:别总生气上火,学会“佛系”一点,毕竟“气大伤身”;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朋友,监测好血压、血糖,别让指标“失控”。

中风虽然可怕,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咱们完全能把它拒之门外!要是身边有人突然出现中风症状,别慌,记住“120口诀”,第一时间送医,再结合中医调理和康复训练,很多人都能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健康是自己的,从今天开始,好好照顾身体吧!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