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书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7
239

运动被公认为维持健康的重要方式,它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压和血糖,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然而,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提醒我们,运动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益无害。如果方式不当,或忽视身体警告,运动不仅不能保护心脏,反而可能成为潜在的危险因素。

心脏在运动中的角色

心脏是一台高效的“泵”,运动时它需要加快节奏,将更多血液和氧气输送到全身。随着运动强度增加,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升高,血压也会有一定上升。这些变化在健康人群中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长期规律的适度运动,能让心脏变得更强壮,心率更稳定,甚至在静息时表现为心跳更慢却更有力。然而,心脏的代偿能力是有限的。当运动超过身体耐受范围,或者本身存在潜在心脏疾病时,心脏就可能出现供血不足或电活动紊乱。若不加以重视,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运动何时会“伤心脏”

忽视基础疾病: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或心肌病的人,如果在没有评估和指导的情况下贸然进行高强度运动,心脏很可能承受过大的压力。运动中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甚至晕厥,往往提示心肌供血不足或节律紊乱,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突击式过量运动:平时缺乏锻炼,却突然进行长时间或剧烈的运动,是心脏最难承受的情况。比如长时间久坐的中年人,突然参加马拉松或高强度球赛,极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这种“周末战士式”运动模式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运动中不适被忽视:一些人认为“运动就该累”,于是即便在出现心悸、头晕或胸口压迫感时仍坚持运动。这种硬撑很可能掩盖了心脏的危险信号。如果症状反复或加重,继续运动只会增加意外风险。

极端高强度或超耐力运动:研究表明,过度的超长时间耐力运动可能与心肌损伤、心律失常甚至心肌纤维化有关。虽然普通人很少达到这种运动量,但部分马拉松、铁人三项爱好者若缺乏科学训练与监测,同样存在风险。

特殊人群的误区:老年人和有心脏基础病的人群尤其需要注意。部分人错误地认为“多动才能锻炼心脏”,结果过度负荷反而加速了心功能的恶化。孕妇、肥胖者和近期感染后的人群,也需要谨慎选择运动方式和强度。

哪些信号提示应立即停止运动

心脏在“抗议”时往往会通过一些症状发出提醒: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胸痛、胸闷;明显心悸或心跳不规则;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接近晕厥;呼吸急促无法缓解,伴随极度疲劳;下肢或踝部突然肿胀。出现这些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尽快就医,切勿自行判断为“没事”。

如何让运动真正有益于心脏

个体化评估:在开始运动计划前,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或有心脏病高危因素的人,最好进行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或心脏彩超等检查。医生的评估能帮助制定更安全的运动方式。

循序渐进:运动应从低强度开始,逐步增加时长和负荷。比如从快走开始,逐渐过渡到慢跑,再到适度有氧运动。切勿突然从“零运动”跨到“高强度挑战”。

控制运动强度:常用的判断方法是“运动时仍能交谈但不能唱歌”。一般将心率控制在“(220-年龄)× (60%~70%)”的范围较为安全。智能手环或运动手表可以作为辅助监测工具。

选择合适的运动形式: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骑行、太极拳等对心脏相对友好。力量训练也可以进行,但应避免憋气和极端负重。运动形式不必追求激烈或流行,能长期坚持才是关键。

做好热身和放松:运动前的热身能让心率和血流逐渐适应,减少骤然负荷;运动后的放松有助于心率和血压平稳回落,避免突然停下引发心律不齐。

注意环境和状态:高温、寒冷、空气污染或在饱餐、饮酒后运动,都会增加心脏负担。应选择适宜的环境和时间,避免在身体状态不佳时勉强锻炼。

运动对于心脏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的运动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心脏保护伞”,能让心脏更加强健;但盲目、过量或不合时宜的运动,却可能成为伤害心脏的隐性风险。真正的健康之道不在于极端挑战,而在于科学与坚持。学会倾听身体的信号,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个体化评估与科学指导,才能让运动发挥最大益处,让心脏在节奏稳定的律动中陪伴我们更长久。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