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代谢性疾病中的高发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现代人摄入大量高蛋白、高嘌呤饮食,尤其热衷于骨头汤、鸡汤、海鲜汤等“养生汤品”,却忽视了其中潜藏的健康隐患。对高尿酸患者而言,这些看似营养丰富的汤类,实则含有大量可溶性嘌呤,易导致尿酸水平骤增。而在护理中若缺乏科学饮食干预和个性化指导,更可能造成痛风频繁复发,甚至损害肾功能、关节组织,带来不可逆的健康风险。
汤里的“陷阱”——高尿酸的隐形推手
含嘌呤高的汤底是隐患:不少人喜欢用骨头、海鲜、禽肉炖汤,认为营养丰富。这类汤品在熬煮过程中,大量嘌呤成分会从肉类释放到汤中,成为高尿酸的主要来源。牛骨汤、鸡汤、鱼汤等,嘌呤含量可高达每升数百毫克。高尿酸患者若不注意,饮用这类汤很容易导致尿酸水平骤升,诱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清汤”不等于“低嘌呤”:许多人以为只要汤色清澈就表示“清淡”。其实,清汤只是外观干净,嘌呤含量未必低。火锅汤底看似清淡,却因为反复加热和浓缩,嘌呤含量反而极高。即便是蔬菜汤,如果添加了蘑菇、紫菜、豆腐等高嘌呤食材,同样会对高尿酸患者造成负担。
“喝汤不吃肉”并非安全:不少患者以为只喝汤不吃肉就能规避风险,其实正好相反。炖煮过程将嘌呤由肉中析出进入汤中,汤反而比肉更具风险。部分研究发现,肉类本身在煮熟后嘌呤残留降低,而汤则富集了大量可溶性嘌呤,直接进入消化系统后快速吸收,更易引发尿酸飙升。
护理误区频出——痛风复发的诱因
痛风缓解期仍忽视饮食护理:在无明显症状的缓解期,许多患者放松警惕,恢复高嘌呤饮食,其中喝汤最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在冬季或产后调养期,家属常误认为多喝汤有益恢复,不知这正悄悄埋下了痛风复发的种子。护理人员未能及时提醒患者饮食禁忌,是护理工作中常见疏漏。
家庭护理中缺乏科学饮食指导:很多家庭照护者缺乏相关营养知识,对高尿酸食物的辨识能力不足,容易误判“健康食物”。黑豆汤、花生汤虽然看似滋补,实则嘌呤含量高。再加上传统观念中“汤比肉补”的错误认知,导致错误护理模式长期存在。护理人员如果未进行系统性科普,就难以纠正这些饮食误区。
护理记录缺乏饮食行为追踪:在内科护理中,记录患者饮食情况常常被忽视,只关注药物反应和体征变化。一旦患者出现痛风急性发作,追溯原因往往困难重重。缺乏饮食追踪也使得个性化护理方案难以实施,不利于评估患者的依从性和风险因素,增加复发概率。
合理护理管理——减少汤品诱发的风险
护理人员需识别“高嘌呤汤品”:内科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应具备辨识高嘌呤食物的能力,尤其针对汤类,牛肉汤、猪骨汤、鸡汤、羊杂汤、海鲜汤、菌汤等应列入重点提醒清单。同时,应掌握嘌呤分布规律,如炖煮时间越长、加热次数越多,汤中嘌呤越高。护士应在饮食宣教时明确告知患者和照护者哪些汤应避免。
鼓励使用低嘌呤替代食材:护理人员可建议患者选用低嘌呤食材熬制汤品,胡萝卜、冬瓜、白菜、玉米等,这些食材在煮汤时不会产生大量嘌呤,同时富含纤维和水分,有助于尿酸排泄。可使用植物油、少盐少油清炖方式,避免加入高嘌呤调味料如鸡精、肉骨粉等,从源头降低风险。
制定个性化饮食护理方案:在内科护理实践中,护士需依据患者既往饮食习惯、体质以及发作频率等多方面因素,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饮食指导方案。通过定期进行膳食回顾,详细评估患者汤类摄入的频率和种类,进而精准建立饮食干预记录,以便持续跟踪和调整饮食计划。在此过程中,护士还应加强与营养师的沟通与合作,携手开展饮食宣教课程,为患者提供全面且专业的饮食知识,使患者能够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自主做出更安全、更合理的饮食选择,从而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提升其生活质量。
结语:高尿酸患者面临的不只是饮食选择的问题,更是护理管理的系统挑战。汤作为常见饮食方式之一,其隐性嘌呤风险不容忽视。科学护理干预、合理饮食指导以及对照护者的科普教育,可有效降低痛风发作风险。护理人员在其中起着桥梁与守门人的关键角色,唯有从细节入手,才能真正守护患者健康,减少复发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