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脑卒中,人们往往将其与老年人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儿童也并非“免疫人群”,近年来,儿童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每10万名儿童中约有2-13人发病。这一“沉默杀手”不仅威胁生命,还可能造成永久性脑损伤,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隐匿的危险:儿童卒中为何发生
儿童卒中的病因与成人差异显著,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先天性疾病是儿童卒中的主要诱因,如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这些血管结构异常就像体内的“定时炸弹”,容易破裂出血或形成血栓;心脏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导致心脏内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堵塞脑血管。此外,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如镰状细胞贫血)也会使血液更容易凝固,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
后天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严重感染(如脑膜炎、败血症)引发的炎症反应,可损伤血管内皮;头部外伤导致血管破裂或夹层形成;某些药物或毒物的不良反应也可能诱发卒中。值得警惕的是,肥胖、高血压等原本属于成人的疾病,因儿童不良生活习惯的蔓延,也逐渐成为潜在危险因素。
难以察觉的信号:警惕儿童卒中症状
儿童往往难以准确描述身体不适,因此家长和老师需格外留意这些异常表现:突发的一侧肢体无力(如走路时突然跛行、一侧手臂无法抬举)、口角歪斜、言语不清或突然失语;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反复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视力模糊、眼球异常转动或一侧眼睛失明;平衡感丧失、突然摔倒等。若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哪怕短暂缓解,也应立即就医,因为“时间就是大脑”,每延误1分钟,就会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
从预防到应对:守护孩子的健康防线
预防儿童卒中,首先要重视先天性疾病的筛查。有家族病史或孕期产检发现异常的孩子,需定期进行脑血管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日常护理中,家长应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品摄入;避免头部剧烈碰撞,运动时做好防护;若孩子患有慢性病,需严格遵医嘱治疗,控制病情进展。
一旦怀疑孩子发生卒中,应立即拨打120,在等待急救期间,保持孩子呼吸通畅,避免随意搬动。送医后,医生会根据病情采取溶栓、手术或药物治疗。此外,卒中后的康复治疗同样关键,通过物理治疗、语言训练、心理干预等综合手段,帮助孩子最大程度恢复功能,减少后遗症影响。
儿童卒中虽不常见,但危害巨大。唯有家长和社会提高认知、科学预防、及时应对,才能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让童年远离卒中阴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