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蒲婷  单位:达州市妇女儿童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17
62

“大姨妈”迟迟不走,经期延长超过7天甚至半月不净,是许多女性面临的困扰。中医认为,经期延长并非孤立症状,而是身体内部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异常的信号。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可精准调理体质,恢复月经规律。

经期延长的四大“元凶”

中医将经期延长归因于气血运行失常,常见证型包括气虚、血热、血瘀、湿热四类,需结合症状与体质综合判断——

气虚不摄:素体虚弱或劳倦伤脾,导致气的统摄功能下降,经血失控。表现为经色淡红、质地稀薄,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薄。常见于久病体虚或产后女性。

阴虚血热:阳盛体质或情志化火,热迫血行,经血妄行。表现为经色深红黏稠,伴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多见于更年期女性或长期焦虑者。

血瘀阻滞:寒凝气滞或外伤致瘀血内停,新血不得归经。表现为经色紫暗有块,伴小腹刺痛、舌质紫暗有瘀点。常见于经期受寒或盆腔手术史者。

湿热蕴结:湿热下注胞宫,影响气血运行。表现为经色暗红黏稠,伴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舌红苔黄腻。多见于长期饮食辛辣或久居潮湿环境者。

中医辨证施治:精准调理体质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针对不同证型制定个性化方案,从根源改善经期延长。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方剂选用举元煎加减,以人参、黄芪补气,升麻、柴胡升提中气,艾叶炭、乌贼骨止血。食疗推荐黄芪党参炖鸡汤,每周2次,配合艾灸关元穴温阳固本。

2.阴虚血热证: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方剂选用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以生地、地骨皮滋阴清热,阿胶、白芍养血止血。日常可饮用藕节荸荠茶,避免熬夜与辛辣食物。

3.血瘀证:活血化瘀,理冲止血

方剂选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蒲黄、五灵脂止血散瘀。经期可热敷下腹部,配合按摩三阴交穴促进瘀血排出。

4.湿热证:清热利湿,止血调经

方剂选用固经丸加减,以黄柏、苍术清热燥湿,泽泻、龙胆草利湿止血。饮食宜清淡,可食用薏米红豆粥,避免久坐湿地。

日常调理:细节决定康复速度

经期延长的调理需“内外兼修”,结合饮食、运动与情绪管理,形成健康闭环。

1.饮食禁忌

忌生冷:冷饮、西瓜等寒性食物易加重血瘀与寒凝。

忌辛辣:辣椒、花椒等刺激性食物会加剧血热与湿热。

宜温补:红枣、桂圆、山药等食材可健脾养血,改善气虚。

2.运动建议

经期前3天:以散步、瑜伽等轻柔运动为主,促进气血流通。

经期后: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绳等可能加重经期出血。

3.情绪管理

冥想放松:每日15分钟深呼吸冥想,缓解焦虑与肝郁。

培养兴趣:书法、绘画等静心活动可疏解情志,避免“怒伤肝”。

规律作息:保证23点前入睡,丑时(凌晨1-3点)深度睡眠有助于肝血再生。

特别提醒:及时就医,避免延误

若经期延长持续3个月以上,或伴随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出血量骤增导致头晕、乏力(可能为子宫肌瘤或凝血功能障碍);经期腹痛剧烈(可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年龄超过45岁且未采取避孕措施(需排除妊娠相关疾病)。

结语

中医调理经期延长需坚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服药期间需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便秘、口干等不适,需及时调整方剂。记住,月经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通过中医整体调理,不仅能改善经期延长,更能提升整体气血水平,让身体回归“月满潮平”的和谐状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