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鼻咽癌(NPC),相信很多人不会觉得陌生,它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30至60岁男性(男女比例约3:1),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和地域性,华南地区较为多见。因其发病位置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当患者出现耳鸣、耳闷、听力下降、回吸涕中带血、流鼻血,甚至偏头痛、面部麻木、颈部肿块等症状时,80%已是中晚期,危害极大。
研究发现,鼻咽癌患者的癌组织中常能检测到EB病毒抗原,且患者体内EB病毒相关抗体的水平往往较高。这不禁让人联想到,EB病毒是否就是鼻咽癌的“幕后黑手”?
EB病毒全称为Epstein-Barr病毒,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EB病毒的致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其具体的分子遗传机制尚未明确,主要与EB病毒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免疫逃逸、EB病毒感染周期中表达的相关产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等密切相关。EB病毒引起的最常见疾病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该病的主要病原体。EB病毒在人体可广泛入侵,几乎可以影响到人体所有的器官、系统,引起多种疾病的表现,比如:心肌炎、肺炎、胰腺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肌炎、肾小球肾炎和生殖器溃疡等。EB病毒还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EB病毒通过感染鼻咽部黏膜细胞,可引发细胞DNA的异常改变,导致细胞失去正常调控机制,发展为癌细胞。此外,EB病毒感染还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增加鼻咽癌发生的风险。但是和其他大多数肿瘤一样,鼻咽癌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遗传、环境、饮食(特别是腌制食品)等都是其诱发因素。
怎么感染的EB病毒
1.口对口传播:EB病毒也被称为“亲吻病毒”,若患者口腔内存在EB病毒,通常可以通过口对口的接触或分享饮料、食物等,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2.飞沫、唾液传播:飞沫经口鼻传播到空气中,或接触到病毒携带者的唾液,都可能造成感染。
3.血液传播:EB病毒可能存在于患者血液中,并通过输血或器官移植等方式进行传播。
有研究显示,对鼻咽癌患者进行EB病毒相关抗体检测发现,EB病毒衣壳抗原抗体(VCA-IgA)的敏感性最高(可达90.0%),早期抗原抗体(EA-IgA)的特异性最高(可达94.7%)。这两种抗体被认为与鼻咽癌密切相关。同时,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发现,VCA-IgA阳性人群罹患鼻咽癌的概率约为1.7%,是阴性人群的12倍,该指标结合EA-IgA以及EB病毒DNA(EB-DNA)检测可大大提高鼻咽癌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是目前鼻咽癌筛查的理想指标。
有鼻咽癌高危因素或有鼻咽癌家族史的人群,一定要提高警惕。应定期到医院做防癌体检、EB病毒血清学检查及EB病毒DNA检测。对于年龄大于40岁的中老年人,如果出现一侧持续性耳闷、听力下降,或出现回吸涕中带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鼻咽癌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早期鼻咽癌经过规范化的治疗,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
鼻咽癌的预防
1.饮食方面:平时要注意保持饮食均衡,尽量少吃或不吃腌制类食物,这些食物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如亚硝酸盐含量较高,容易诱发鼻咽癌。
2.注意锻炼身体:坚持锻炼身体可以提高免疫力,避免其他病毒的入侵。另外应注意预防感冒,以防病毒感染。平时注意个人鼻腔和咽喉的清洁卫生,出门最好戴口罩。如出现口臭,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加强口腔咽喉的护理。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